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学理分析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主体通过启动由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构成的传动体系来完成对培养对象的 做功 过程。现阶段,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各构成要素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对象升级化、培养内容非农化、培养方式非定向化、培养过程偏理论化、培养条件非农村化和非师范化。农村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指学生在中等师范学校、师专、师范学院(或大学)等院校接受教育,为毕业后在农村从事教师工作准备知识与能力的阶段。一、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研究逻辑对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逻辑:第一,要搞清楚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是研究的起点;第二,要明白为什么由这些要素构成,即要弄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对前面构成要素界定是否科学合理的验证,同时也是理清下一个方面的前提;第三,我们要搞清楚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是怎么运行和为什么这样运行。这最后一个方面实质上是分析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各要素间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也就是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运行方式,这是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研究的终点。这种研究逻辑进一步呼应了概念:农村教育职前培养机制是指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各要素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接下来,我们就按这种研究思路展开分析。 二、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构成要素 孙绵涛教授(2007)认为,教师培养机制可以分为六大要素: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培养条件。1.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主体。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主要由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完成,可分为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大学)三个层次。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主体也呈渐进升级态势,中等师范学校已开始逐步退出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舞台。2.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对象。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对象主要包括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其中,本科层次的师范学院(大学)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专科层次的师范学校是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兼招,高中起点的学制有二年的,也有三年的,初中起点的是五年制的。3.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内容。大多数农村学校要求老师样样课程都能拿得起来,哪个年级都能教得了,师范学院(大学)主要是分科教学,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农村教师的特殊性。而且,师范学院(大学)在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上,缺乏让学生熟悉农村学校实际的环节,因此,教师入职后进入角色较慢。4.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形式。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向型、非定向型。到 20 世纪末为止,中国农村教师的培养基本上属于定向型。21 世纪始,在高校并轨扩招的浪潮中,农村教师的培养自然也采用了非定向的培养模式。5.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过程。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大环节。三个阶段是指公共基础知识培养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培养阶段、专业知识培养阶段,两大环节是指理论知识学习环节和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三个阶段与两大环节是交叉进行的,即在每个阶段都有理论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但前两个阶段以理论知识培养为主,后一阶段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当然,每个环节也都涉及到三个阶段知识的学习。6.农村教师职前培养的条件。培养条件是保证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高效、高质量运行的载体。没有优质的软件、硬件条件的保障,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合农村学校的师范生。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每年都在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对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阵地——师范院校却没有突出的经费倾斜。三、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我们知道,机制一词的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所以,我们将从机器的运行方式引申出农村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运行方式。机器是由各种零部件组成的,每个部件具有一定的性能,机器按一定的方式将这这些部件联系起来,从而发挥机“器的整体功能。一般来说,一部完整的机器是按照 启”“”“”动 、 传动 、和 做功 三步的运行方式把各个不同性能的部件联系起来,使机器得以工作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