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分析与激励机制构建摘要:学分制下影响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激发的因素既有社会浮躁心理,也有学校软硬件条件、家庭因素及学生自我需求和满足情况对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激发的影响。通过对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问题的梳理、剖析和总结,结合激励理论探讨如何在学分制下建立更能激发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体系,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学习的新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学分制;学习动力;激励;策略 本项目受济南大学科研基金(人文社科)项目(14YB38)和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ZC1448)资助。一、前言学习动力,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动力,是各种力量按一定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可将之划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类。内部学习动力是指产生于学习者自身需要而推动学习的一种力量,它以动机为核心,包括学习目的、兴趣、自觉性、努力程度等主要因素。外部学习动力是指由外界客观目标、要求或激励因素等诱发的一种学习力量,受外界的激励力或压力所推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施予的激励作用[1](p225-239)。内部动力是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外部动力是辅助因素。当前,在高校实行学分制背景下,培养的人应该是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注重对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机制的建立,既是培养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学分制下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状况分析 (一)学习动力多元化,矛盾性突显就学生个体来讲,当代大学生大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具备社会竞争力的人才,大都能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也愿意回报社会,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讲实惠,怕吃苦,不愿磨练意志,不能把挫折当成一种经历,往往偏重于眼前的个人利益,总想走捷径。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多元化大体表现为三类,一类是以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为主的个体性较强的学习动力因素,这类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多地指向于满足未来生活中的生理需要。另一类是具有一定的向上心理的积极学习动力因素,这类学生除了有满足追求高质量生活条件的驱力外,安全需要、自尊需要等派生出的学习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类是与整个社会前进方向相一致的高尚动力因素,说明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作为时代青年的荣誉感。(二)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不明确大学的自由环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学习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学生被 禁锢 了多年的中学紧张生活松“”了 绑 ,因此有些学生希望在大学自由的环境中找回曾经失去“”的 自由 ,对大学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放任不理,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惰、散漫、不关心政治、缺乏进取心等不良风气。既没有长远规划和近期打算,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独立性、创造性。(三)思考型与创新型学习缺失大部分学生有着现实型的学习动力。很多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将来个人成就或社会贡献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此,很多学生更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许多学生尚未适应大学所提倡的思考型与创新型的学习方法,无论是课堂、实验室还是社会实践,学生仍“”“存在应试教育的烙印。学生长期只受 找份好工作 、 拿到毕”业证 等现实型动力支配,缺乏高尚的学习动力,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持久性不强,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只有把学生个体的求知成才需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作为学习的主导性动力,学习才有意义。综合上述各种内在学习动力状况的典型表现,主要可能来自于四方面因素的影响[2](p345-365)。第一,部分学生受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一方面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引诱,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未来;另一方面受 混文凭 说法的误导,认识不到学习的积极意义,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他们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二,家庭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面对现实的各种就业压力,很多家长提早联系人脉为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