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提要]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得到迅猛发展。本文分析进行公共事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的意义;在调查河北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和分析河北大学专业特色基础上,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设计河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河北大学第八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项目编号:JX08-ZD-04 )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北大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6 年 11 月 4 日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我国公共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了满足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猛发展,在全国已有近 500 所高校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模糊和边界不清,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导致了课程设置杂乱、就业方向不明、社会认可程度低等问题,成为制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的意义根据教育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环保等专业方向。然而,相对于师范院校、医学院、体育学院等这一类专门学院而言,一般综合性大学其专业方向和专业优势较为模糊和不清。这样,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很空泛,培养方向不明确,学生毕业后也没有明确的市场需求方向和职业定位。为了克服这种现象,需要研究河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而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应用技能的开发,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一)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现在师范院校、医学院等高校都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教育管理、卫生管理等专业方向,学校里也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专业,通过专业定位和优化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培养方向,突出与同类和相关专业的差异。(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定位和优化研究,可以彰显河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明确了学生的就业方向,避免培养与市场脱节;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管理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模糊和不清,使其成为 万金油 ,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差。通过研究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社会调研、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目前,河北省的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均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其中河北师范大学和华北理工大学培养方向明确为教育管理和卫生事业管理,其他学校没有明显差别。因而,河北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分析社会发展环境的前提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立足于河北,寻找其专业定位特色。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参与,推进公共服务购买。非营利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都不断加强,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也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承担主体。因此,河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河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建于 2003 年,专业属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于 2006 年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