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孟浩然的求仕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政治生活局面。很多人推崇孟浩然,无非是因为他那些可以与王维相提并论的山水田园诗以及他那“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高尚情操。然而,孟浩然虽然以隐士终生,但并不代表他不期望出仕。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中,他这样说到:“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赢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孔子曾说:“三十而立”,而自己三十既过,却一事无成,面对这样的现实,孟浩然只能长吁短叹。他虽“一心慕夫子,怀毛公”,然而面对“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的现实,不得不发出“安能守固穷”的感叹。他在另一首诗中也这样写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由于生活的逼迫,他期望朋友们能够给他出谋划策或者加以援引。四十岁时,孟浩然北上长安,企求入仕。一个没有背景,深居简出的人要走上官场,是很难的。所以,孟浩然这次进京,除了获得了诗名之外,并未获得一官半职。看透官场黑暗的孟浩然,希望彻底落空了。于是愤然离京到江淮吴越各地漫游。在离别王维之前,他作诗一首《留别王侍御维》,借以表明心迹: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异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作者半生寂寞无闻,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只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寻得芳草。然而,这入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不仅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反倒给自己平添了几丝烦恼。早知如此,悔不该与故人相违,实不如固守清贫,倒落得个自由自在。虽然嘴上这样说,孟浩然还是在张九龄府中做了几天幕僚,最终还是退隐山林。其实,在此之前,孟浩然就已经料到自己求仕的道路不会那么平坦。他在《归故园》一诗中,就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个简短明了的概括: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相传,他曾在王维家里对玄宗朗诵该诗,从而获罪遭贬。或许,正因为如此的遭遇,终结了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浩然,希望彻底落空了。于是愤然离京到江淮吴越各地漫游。在离别王维之前,他作诗一首《留别王侍御维》,借以表明心迹: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异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作者半生寂寞无闻,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只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寻得芳草。然而,这入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不仅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反倒给自己平添了几丝烦恼。早知如此,悔不该与故人相违,实不如固守清贫,倒落得个自由自在。虽然嘴上这样说,孟浩然还是在张九龄府中做了几天幕僚,最终还是退隐山林。其实,在此之前,孟浩然就已经料到自己求仕的道路不会那么平坦。他在《归故园》一诗中,就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个简短明了的概括: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相传,他曾在王维家里对玄宗朗诵该诗,从而获罪遭贬。或许,正因为如此的遭遇,终结了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使之能一心用在山水田园之上,从而成就了与王维并称的孟浩然。拓展:孟浩然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生平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