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供养大学生对家庭影响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的基本状况:本次调查是采用书面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活动的时间为期三天,调查对象为农村在校大学生与其父母,调查的大学生平均年龄20岁,其父母年龄平均44岁。问卷内容包括主要从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必要性,上学的方面,毕业就业问题,以及当地政府对大学生的帮助等。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让其自主选择填写。问卷结果采用人工计算的方法进行处理。二、调查目的:我做这次调查,一方面是想能圆满的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另一方面,我更希望在这次的活动中,能让更多人收获到一些感动,从而能在人生道路上鞭策我们大学生,能让我们知道父母供养我们的艰辛付出和巨大牺牲,能让我们重振雄心。那感动就是——亲情,我们能回报的也只有——孝心了。三、调查的结果:(一)、面临的问题1、大学生平均年学费和生活费昂贵以及农民收入少根据国家规定,学生入学须交纳学费、住宿费、书籍费等费用。根据我所调查的情况平均收费标准:专业学费为5000多元/年;学生公寓收费为1000多元/年;书籍资料费2000元/三年(多退少补)。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花销为1000元左右。对于苏北来说,经济条件又不及苏南,丰县就是位于苏北的“西伯利亚”的位置,经济上又弱了一层。我们村中大多数的人家都是靠外出打工和在家种地为生。农民收入来源并不广,资源也相对贫乏,这样的状况下,供养哪怕只是仅仅一名大学生,年支出近万元收入来源无法扩张,收入提不上去也是相当的无力。由此,仅仅大学生昂贵的学费对农民家庭正常生活就已造成沉重负担,再加上大学生活日常生活开支,农民自己的家庭开支??2、农村大学生人数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大学生”这个词都不陌生,大学是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一个必经之路,是一个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人才的场所。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道理是人才的竞争。不是说商路大学就一定是人才,但是只有经过这一洗礼,才能更好的脱颖而出。农村,总体而言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低,还有农村的观念落后。有的人养儿女就只为了给自己养老送终,对于孩子上学那都是次要因素。因此,在农村家长的观念里读书只要能有一份工作就可以了,特别是提得很响的“铁饭碗"。还有在农村女孩读大学的话真的不容易,因为都说女孩长大后都要出嫁,所谓女孩:"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酸汤”。所以,在农村老观念的影响下,好多孩子只读完中学就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随便找点工作开始挣钱!种种原因导致农村大学生人数少,严重影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3、对国家一些助学贷款政策不是很了解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助学体系,即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但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还发现由于处于农村,大多数农民忙于挣钱养家,对于一些国家的助学政策没有太关注,所以对其不是很了解。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不知找谁解决,只能自己拼死挣钱,东借西借供养孩子上学。有的家中甚至有三个大学生,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们非常高兴,可巨额的学费也令他们恐惧,靠着家中的土地怎么能供养的起?由于不知道应该找谁帮忙,也不知道谁会帮忙,无奈一些孩子就与大学无缘!(二)、解决的方案1、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信息,增加教育方面的拨款。充分利用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农民收入不高,子女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面对高额的高校学费往往头痛不已。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契机,良好的教育和扎实的专业文化素质可以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于整个民族不可估量的财富。“人才强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2、注重学生诚信,把相关款项落实带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学生的信用意识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申请助学贷款时,部分学生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在贫困证明材料中刻意隐瞒家庭真实情况,有意夸大家庭的困难程度;部分学生的日常消费与困难生身份不符,在出具贫困证明的同时却进行奢侈消费3、国家可以对农村大学生减免部分学杂费,给予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