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页|共6 页 第一部分(选择题)图 1 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 1~2 题。1.R 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来源:Z&xx&k.Com]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 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C.风力 D.光照3.图 2 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第2 页|共6 页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 4 月 21 日返回到 P 地。图 3 为P 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 4~6 题。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 B.② C.③ 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沉积岩Ⅰ沉积岩Ⅱ花岗岩侵蚀面图例甲图 2第3 页|共6 页 6.科考队出发日 P 地昼长为 11小时,返回到 P 地时,P 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 小时 B.11 小时 C.13 小时 D.14 小时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 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1982 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 2009 年的低C.1982 的 4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 2009 年的高D.1982 年的 20~24 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 2009 年的多8.与 1982 年相比,2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 25~29 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6.(2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 5 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第4 页|共6 页 (1)绘出 AB 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 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 分)(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 分)(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用的一种工程。图 5 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2 分)(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 分)27.(12 分)图 6 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图 5200500500200500500500500500500500200200500500200200100010001000国界沙地规划调水工程40°N120°E渤海黄海东辽河西辽辽河AB河等高线河流水库图 例第5 页|共6 页 图 6(1)自 1990 年至 2010 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 分)(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8 分)32.(10 分)【地理——旅游地理】 图 8 为我国某 5A 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6 分)(2)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4 分)[来源:学科网 ZXXK]33.(10 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1990 年2000 年2010 年城市化水平(%)0204060江苏省贵州省第6 页|共6 页 图 9 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图 9(1)指出 A 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4 分)(2)指出 A、B 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6 分)34.(10 分)【地理——环境保护】 表 3 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表 3 (单位:km2)年 份类 型1990 年2000 年[来源:学.科.网]2010 年重度盐渍土153425755中度盐渍土133219293轻度盐渍土952[来源:Zxxk.Com]801694合计123814451742(1)分析该区域 1990〜2010 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6 分)(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4 分)30oN1100E图例等高线河流湖泊AB20010002001000100010002005005005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