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1(发热、疼痛(téngtòng)、呼吸困难)——第一页,共五十二页。(gǎnshòu)症状: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觉,重点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要求认识常见症状,了解症状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第二页,共五十二页。(zhàngài)发热、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心悸、意识障碍、发绀、出血、腹泻、水肿、黄疸。第三页,共五十二页。发热的定义: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体温与生理差异1、正常:36~37℃左右(gètǐ)体温波动范围≤1℃/24小时2、不同个体第四页,共五十二页。1、感染性发热原因:由各种(ɡèzhǒnɡ)病原体引起(细菌、病毒等)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a、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②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第五页,共五十二页。b、抗原-抗体反应(fāc、内分泌与代谢疾病d、皮肤散热减少rè))e、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常见于:①物理性②化学性③机械性第六页,共五十二页。f、自主神经功能紊乱(fā(功能性发热rè))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①原发性低热②感染后低热③夏季低热④生理性低热第七页,共五十二页。(一)发热的临床(línchuánɡ)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第八页,共五十二页。(fēn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wéi)以下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2.高热持续期3.体温下降期第九页,共五十二页。1、热型的定义: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其连接成线,该曲线(qūxiàn)即为热型。2、热型的分类:(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无规则热第十页,共五十二页。定义: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体温波动范围≤1℃/24小时。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bānzhěnshānɡhán);伤寒高热期第十一页,共五十二页。定义:体温>39℃。波动幅度(fúdù)大,>2℃/24小时,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第十二页,共五十二页。定义:高热(gāorè)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第十三页,共五十二页。定义: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降至正常(zhèngcháng)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第十四页,共五十二页。定义: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chíxù)若干天后又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第十五页,共五十二页。定义(dìngyì):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第十六页,共五十二页。(yìngyòng)(1)早期应用抗生素——尽量避免。(2)个体差异举例:老年性肺炎第十七页,共五十二页。(gāorè)(1)大叶性肺炎:高热,咳嗽,咳铁锈色痰(2)急性白血病:长期高热,牙龈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3)昏迷病人:先发热后昏迷(脑炎、脑膜炎等感染)或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第十八页,共五十二页。(1)发热的病因分析稽留热,驰张热和间歇热的曲线图形及常见原因。(2)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以及(yǐjí)第十九页,共五十二页。临床常见,促使就医的主要病因。1.对机体是保护性反射(jùliè)疼痛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休克。2.剧烈3.常见疼痛分类:(1)按病因与机理分为:皮肤痛、内脏痛、牵涉痛;(2)按部位:头痛、胸痛、腹痛。第二十页,共五十二页。一、病因1、主要是颅脑疾病2、也见于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官能症二、临床表现1、头痛情况a、头痛同时有发热提示感染性疾病b、头痛剧烈(jùliè),无发热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提示颅内血管性疾病.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二页。1、头痛情况c、长期反复头痛或搏动(bódòng)性头痛,提示血管性头痛或神经官能症。d、慢性进行性头痛并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提示颅内占位性疾病。e、青壮年慢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