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第一页,共二十页。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yìcháng)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种改变有:1)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2)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3)有主观无异常感觉,客观检才能发现的;4)还有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第二页,共二十页。症状学: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zhěnduàn)(zhěnduàn)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患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zhěnduàn)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同病不同症,不同病而同症。第三页,共二十页。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产热=散热体温相对稳定。(yuányīn)概念: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正常:36—37度。但在不同个体之间稍有变异,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稍有波动。第四页,共二十页。发热的产生:产热增加和/或散热减少。1、致热源所致发热(外源性和内源性):1)外源性致热源: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所致发热:1)体温(tǐwēn)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脑出血;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3)引起散热过少的疾病如心衰。第五页,共二十页。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1、感染性发热:、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的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xìjūn)第六页,共二十页。2、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xīshōu);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代谢障碍;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6)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原发性低热(2)感染后低热;(3)夏季低热;见于幼儿;(4)生理性低热。第七页,共二十页。(一)发热(fārè)的分度:按发热的高度分:低热:37.3—38.00C中等度热:38.1—39.00C高热:39.1—41.00C超高热:41.00C以上。第八页,共二十页。(二)发热的分期1、体温上升期:有骤升型和缓升型。2、高热期:3、体温下降期:有骤降和渐降。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shùzí)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shùzí)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热型。常见的有:第九页,共二十页。1、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40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如大叶性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超过2度,如败血症、风湿热等。3、间歇热:无热期和高热期交替(jiāotì)出现。如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状热:如布鲁氏病。5、回归热: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交替一次。如回归热等。6、不规则热:如结核病、风湿热、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第十页,共二十页。热型稽留热continuedfever:T>39C,vary<1C/24h驰张热remittentfever:T>39C,vary>2C/24h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波状热undulentfever回归热recurrentfever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第十一页,共二十页。第十二页,共二十页。第十三页,共二十页。第十四页,共二十页。第十五页,共二十页。第十六页,共二十页。第十七页,共二十页。1、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3、单纯疱疹:急性发热性疾病。4、淋巴结肿大:传单、风疹(fēnɡzhěn)等。5、肝脾肿大:传单、病毒性肝炎等。6、出血:流行性出血热、血液病等。7、关节肿痛:败血症、风湿热等。8、皮疹:麻疹、猩红热、风疹等。9、昏迷:斑疹伤寒、中暑、脑炎脑出血等。第十八页,共二十页。1、起病时的情况;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和盗汗(dàohàn)等;3、询问多系统症状;4、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5、诊治经过;6、病史的询问。第十九页,共二十页。内容(nèiróng)总结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gǎnshòu)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同病不同症,不同病而同症。产热=散热体温相对稳定。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正常: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