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之運動傷害吳昇光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競技運動系暨研究所教授(jiàoshòu)英國羅弗堡大學博士1996,2000,2004殘障奧運會國際分級員1第一页,共三十八页。•扭傷:韌帶受到過度伸展或扭轉而造成撕裂•撞挫傷:骨頭或肌肉受到撞擊力量(lìliɑng)所產生之傷害•拉傷:肌肉或肌腱受到過度伸展或撕裂的傷害•脫位:韌帶受到過度伸展或撕裂後,無法維持關節原有之穩定性導致組織之相對位置受到破壞或改變。(gǔgé)2第二页,共三十八页。•可明確知道急性傷害:(zhīdào)傷害發生原因、在傷害發生時可察覺到明顯的生理改變。•慢性傷害:無法明確描述傷害發生經過與機轉。會因長時間運動而逐漸累積、或是由急性傷害後轉化造成。(gǔgé)3第三页,共三十八页。紅腫熱痛喪失功能(gōngnéng)••組織發炎(jíxìng)4第四页,共三十八页。•P(protection):保護患處,避免再次傷害R(rest):休息。••I(icing):冰敷,使微血管收縮減少出血;降低代謝速率減少肌肉•C(compression):壓迫,控制發炎與出血(jīròu)痙攣的現象•E(elevation):抬高,減緩出血與組織液滲出量(jíxìng)5第五页,共三十八页。•熱身運動比賽或訓練前進行•熱身運動包括慢跑,拉筋伸展,運動技術練習•使用適當護具與貼紮•平時維持適當體能與訓練(bāokuò)運動後進行緩和運動••有傷害後需進行適當治療,復原後再運動6第六页,共三十八页。(xiàzhī)7第七页,共三十八页。•發生於身體碰撞的運動•嚴重的撞擊,可能導致創傷性骨化(ɡǔhuà)性肌炎股四頭肌撞傷/拉傷•症狀與徵兆傷處有明顯的疼痛與腫脹。•膝關節活動度減少。•血塊有時可以觸摸的到。•8第八页,共三十八页。•短跑選手最常發生的一種傷害•肌肉在強力收縮時,發生肌腹、肌肉肌腱連接處或肌腱股骨連接處的拉傷•成因肌肉柔軟度不足、疲勞引起的肌肉僵硬•(quēfá)肌力不足與不平衡••運動前充足的熱身運動缺乏收縮肌與拮抗肌之協調性不好•未痊癒的舊傷•(dàtuǐ)9第九页,共三十八页。•發生在成長期的青少年奧斯古斯症•從事反覆(fǎnfù)跳躍與屈膝的運動•症狀與徵兆–脛骨粗隆處有腫脹與疼痛。–疼痛發生在運動時,跳躍或跑步時特別明顯。–脛骨粗隆在慢慢(mànmàn)突起。–多發生在起跳腳。10第十页,共三十八页。•兩種傷害之成因類似:(gǔzhé)受到直接撞擊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luòdì)•非直接撞擊力量,快速膝屈曲的動作或強力的跳躍動作與落地髕骨骨折髕骨下方肌腱斷裂11膝關節脫臼•發生在衝擊力極大項目•股骨(gǔgǔ)與脛骨發生異位。有60%屬於前脫位傷害。•膝關節周圍結構都可能會受到傷害。•30﹪伴隨膕動脈傷害發生--若傷後6-8小時內無法恢復,有截肢之危險12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俗稱跑步者膝(Runner’sKnee)。•在膝彎曲30°時髂脛束後側與股骨外上髁摩擦造成(zàochénɡ)的滑液囊炎或肌腱炎。(mócā)13第十三页,共三十八页。長時間從事反覆的跑步與跳躍運動(mànxìng)•俗稱脛骨疼痛(shinsplint)•、過度使用的傷害,大多發生在脛骨後側,下端1/3骨膜與肌腱連接的位置。慢性•成因•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突然間增加訓練量第十四页,共三十八页。•疲勞性骨折或腔室症候群。改變從事運動的場地表面和身體疲勞••有可能會演變為14•腔室內壓過大使血液循環及其內部構造功能受損。前腔室症候群•組織因缺血而發生永久(yǒngjiǔ)的損傷,有截肢的可能性15第十五页,共三十八页。•常發生在跟骨連接處上方(shànɡfānɡ)之2~6公分的位置。•好發於30~40歲之間,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易發於該部位有退化現象•舊有未完全癒合的微小傷害。•體重過重,缺乏柔軟度•(ɡēnjiàn)16第十六页,共三十八页。•症狀與徵候觸摸或視覺上在疼痛處有凹陷的現象。•(hǎoxiànɡ)•有人從後面踢他一腳,並且聽到“啪”一聲。通常傷者會感覺好像立即無法正常行走。•(ɡēnjiàn)17第十七页,共三十八页。•成因(chéngyīn)踝關節受到急性的內翻應力。外側踝關節扭傷••症狀與徵兆–在受傷的同時,會聽到足踝處有”啪”的聲音。–疼痛(téngtòng)發生在足踝外側與外踝的下側。–在疼痛的部位有局部的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