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耳穴(ěrxué)的定位和主治德州华颐堂第一页,共三十三页。1.掌握耳郭的表面(biǎomiàn)解剖及耳穴的分布规律2.掌握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3.熟悉耳血埋籽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第二页,共三十三页。教学内容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二、耳郭的表面解剖三、耳穴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五、耳穴的探察(tànchá)六、耳埋的临床应用七、注意事项第三页,共三十三页。一、耳与经络(jīngluò)脏腑的关系(一)耳与经络的关系阳经直接入耳(rùěr)或耳周围,阴经通过各自的经别间接地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二)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在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第四页,共三十三页。耳郭是外耳的组成部分,其前面(qiánmian)凹陷,后面隆凸。(ěrguō)第五页,共三十三页。三、耳穴(ěrxué)的概念和分布规律概穴(shùxué)耳,穴是是耳分郭布上在的耳一郭些上特的定腧的念反应点或刺激点。第六页,共三十三页。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好象(hǎoxiànɡ)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胸腹躯干部在中间。分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垂或耳垂邻近;布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规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和对耳轮律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行排列第七页,共三十三页。第八页,共三十三页。四、常用耳穴的定位(dìngwèi)和主治(一)耳轮部(二)耳舟部(三)对耳轮部耳穴图(四)三角(sānjiǎo)窝部(五)耳屏部(六)对耳屏部(七)耳甲部第九页,共三十三页。第十页,共三十三页。【直肠】部位: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zhìchuānɡ)。【尿道】部位:直肠穴上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耳尖】部位:耳轮顶端与对耳轮上脚后缘相对的耳轮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有退热、消炎、止痛、降压、降转氨酶作用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坐骨神经】部位(bùwèi):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主治:坐骨神经痛。【交感】部位: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自汗、盗汗、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对内脏有镇痛解痉、血管扩张作用。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神门】部位: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稍上方,即三角窝4区。有安神、镇静、止痛、消炎的作用。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子宫(zǐgōng)】部位:三角窝内前1/3的凹陷处。主治: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功血、月经不调、宫缩痛等子宫、盆腔疾病。【降压点】部位:三角窝的前上方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肾上腺】部位: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有调节血管、抗感染、抗休克、抗过敏、止血等作用主治:低血压、休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毛细血管出血、渗出、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镇咳、平喘。【内鼻】部位:耳屏内侧下1/2处治疗:感冒、鼻炎【咽喉(yānhóu)】部位:耳屏内侧上1/2处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皮质下】部位: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止痛、消炎、镇静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枕】部位:对耳轮外侧面的后上方主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膜刺激征,如头痛、头晕、晕车、晕船、休克【平喘】部位:对耳轮的尖端作用:调节呼吸中枢(zhōngshū),抗过敏、镇咳、止痒,常用于哮喘、胸闷、过敏性瘙痒症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胃】部位: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小肠】部位:耳轮脚上方中部,即耳甲6区。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大肠】部位:耳轮脚上方前部,即耳甲7区。主治:腹泻、便秘(biànmì)、咳嗽、痤疮。【阑尾】小肠与大肠穴之间。主治阑尾疾病。【膀胱】部位:对耳轮下脚下方前1/3处。主治:膀胱炎、遗尿症、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