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chánɡyònɡ)止血药第一页,共三十页。定义(dìngyì):凡能够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第二页,共三十页。促凝血因子活性药:是通过影响某些凝血因子,促进(cùjìn)或恢复凝血过程而止血。代表药物有血凝酶、去氨加压素、维生素K1、维生素K3、维生素K4、醋甘氨酸乙二胺等第三页,共三十页。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血管端收缩(shōusuō)而止血。代表药物有卡巴克洛、卡络磺钠,维生素C等。第四页,共三十页。抗纤维蛋白溶解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代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抑肽酶等。其中(qízhōng)6-氨基己酸因作用强度弱、维持时间短、副作用较多,现已少用。(fēnlèi)第五页,共三十页。其他外用止血药:可吸收(xīshōu)创面止血封固剂、明胶海绵、吸收(xīshōu)性止血绫、小蘖胺、云南白药、止血粉8号、止血消炎贴等。(fēnlèi)第六页,共三十页。血凝酶: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也可局部使用。成人:每次1.0—2.0KU,紧急情况下,立即静脉注射1.0KU,同时肌肉注射1.0KU。各类外科手术:手术前1小时,肌肉注射1.0KU,或手术前15分钟,静脉注射1.0KU。手术后每日肌肉注射1.0KU,连用三天,或遵医嘱。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guānchá)病人的出、凝血时间。应防止用药过量,否则疗效会下降。(yàowù)第七页,共三十页。第八页,共三十页。第九页,共三十页。第十页,共三十页。去氨加压素:控制大出血或侵入性手术(shǒushù)前预防大出血:0.3ug/kg体重,皮下给药或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100ml,在15-30分钟内静脉滴注。若疗效呈阳性,可按起始剂量间隔6-12小时重复给药1-2次,进一步重复给药可能会使疗效降低。血友病患者VIII:C的浓度达到预期值按与使用VIII因子浓缩物相同的原则进行估计,用药期间应定期对VIII:C的浓度进行跟踪监测,因为对某些闰例,重复给药后疗效反南昌降低。如果静脉滴注本药并没有使血浆中VIII;C的浓度达到预期的增加,应加用VIII因子浓缩物进行治疗。对血友病患者的治疗,应参考对每病人凝血试验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chánɡyònɡ)第十一页,共三十页。第十二页,共三十页。维生素K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chāoguò)。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chánɡyònɡ)第十三页,共三十页。第十四页,共三十页。氨基己酸:静滴,开始一次4-6g,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稀释(xīshì),15-30分内滴完.维持量每小时1克,日不超过20g,可连用3-4日.口服,成人每次2g,小儿按0.1g/kg计,一日3-4次,可连用7-10日或更久。禁忌:泌尿道手术后,血尿病人,有栓塞性血管病史者慎用。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应用此药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较大;与酚磺乙胺混合注射可引起中毒,慎用。第十五页,共三十页。第十六页,共三十页。止血敏:用于预防手术出血:术前15~30分钟静注或肌注,1次0.25~0.5g。用于治疗出血:口服,成人每次0.5~1g,儿童(értóng)每次10mg/kg,1日3次。肌注或静注,每次0.25~0.75g,也可与葡萄糖注射液静滴,1日2或3次,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注意事项:毒性低,但有报道静注时可发生休克。(jìliàng)第十七页,共三十页。第十八页,共三十页。氨甲苯酸:①口服:每次0.25~0.5g,每日3次。②静注:每次0.1~0.3g,以5%~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20ml稀释。1日量不得超过0.6g,儿童每次0.1g。注意事项:有血栓形成倾向(qīngxiàng)或过去有栓塞性血管病者禁用或慎用。血友病患者发生血尿时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第十九页,共三十页。第二十页,共三十页。氨甲环酸:静脉滴注:一般成人一次0.25~0.5g,必要时可每日1~2g,分1-2次给药。根据年龄和症状可适当增减剂量,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应用本品要监护患者以降低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