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chǎnɡsuǒ)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小组(xiǎozǔ)成员:毛达念缪魏魏郭江华沈毅第一页,共二十页。作者简介•诺伯舒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国Ulm造型学院(1957,1969)、挪威奥斯陆大学(1958-1960)、挪威Trondheim技术大学(1964),美国耶鲁大学(1965)、英国剑桥大学(1966,1968,1969)、英国利物浦大学(1966)、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196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3,1974)、美国达拉斯大学(1978)、并于1976-1977年担任(dānrèn)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除了教职以外,亦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并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等著名的建筑杂志撰文。第二页,共二十页。•前三章属于(shǔyú)概念性的介绍•后面几章则是实例(shílì)的论述第三页,共二十页。第一章场所(chǎnɡsuǒ)?•1、场所现象•具体(jùtǐ)的[现象]有:人、动物、花、树和森林、石头、土壤、木材及水也包括了夜晚、白昼以及季节的变换。•同时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这些[即有的]东西是我们存在的[内涵]。第四页,共二十页。•第一个步骤是关于自然与人为现象的区分,或以具体的术语而言是“地景”与“聚落”。第二个步骤则是以大地、苍穹(水平、垂直)和外部、内部间的范畴来表达。•产生场所结构必须(bìxū)以此“地景”与“聚落”来描述的结论,并以空间和特性的分类加以分析。因此空间暗示构成一个场所的元素,是三向度的组织:“特性”一般指是“气氛”,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第五页,共二十页。第二章自然(zìrán)场所•1、自然场所现象•理解自然的三种方法•1、以自然的力量为出发点,使这些力量与自然的元素产生关联。•2、通过自然的演变发现存在于其中的秩序。•3、使自然与人的规律产生某种联系。•物、秩序、特性、光线和时间构成(gòuchéng)了理解自然的具体的范畴。其中物和秩序是属于空间性的,具体的。而特性和光线指的是气氛,是抽象的。最后,时间的变迁使得空间和特性成为生活,进而形成场所精神。第六页,共二十页。2、自然场所(chǎnɡsuǒ)的结构•场所都是由天与地的具体特质决定,而在其中,地景是稳定的,具有扩展性的;•通过地表、起伏、植物和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景的基本元素。我们(wǒmen)所熟悉的平原、山丘、盆地等,无不是这些元素构成。而天空虽是遥不可及的,他也有自身的特性,我们(wǒmen)通常会形容天空“低沉”和“高扬”是来自于光线以及云朵这两个要素。第七页,共二十页。3、自然(zìrán)场所的精神•A、浪漫式地景•以北欧为例,浪漫式地景只要指那些元素(yuánsù)丰富同时构成多个微型环境的地景,•这些地表不连续,被分割成了各式各样的地貌。第八页,共二十页。3、自然场所(chǎnɡsuǒ)的精神B、宇宙式地景•以沙漠为例,宇宙式地景通常元素单一,要素十分(shífēn)简化明确,秩序鲜明。第九页,共二十页。3、自然场所(chǎnɡsuǒ)的精神C、古典式地景•主要位于欧洲的南北之间,存在于古希腊之中。希腊人用抽象的手法产生了初步的秩序,实现了自我认同感,这使得聚集成为可能。古典的场所精神最主要的表现(biǎoxiàn)是很清楚的界定人的爱心所关怀的自然场所。第十页,共二十页。第三章人为(rénwéi)场所•1、人为场所的现象•作者指出,风土建筑更注重与自然的结合,而城镇则更加象征化更体现了人的需求,他满足了人类聚集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城镇化则更需要重视地域(dìyù)的根源。第十一页,共二十页。2、人为(rénwéi)场所结构•人为场所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包被,它主要作用是将一块地域从周遭分离出来,因此在界定不同与周边环境的区域时,不应该过度重视文化的重要性。•如何使包被的场所令人愉悦(yúyuè)则需要与天地产生联系。要注意的是建筑的特性决定于其构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