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piāntān)康复柯媛媛1第一页,共二十八页。造成偏瘫(piāntān)的原因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肿瘤炎症其他2第二页,共二十八页。一、临床表现脑血管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理基础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炎、脑血管畸形、代谢障碍、肿瘤等,起病急骤,受累的血管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颈内动脉系统:意识障碍,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用,失认等。椎-基底(jīdǐ)动脉系统:眩晕,复视,面部运动、感觉障碍,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吞咽障碍,构音障碍等。3第三页,共二十八页。二、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tānhuàn)的性质▼脑血管病人的瘫痪是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脑部发生病变产生抑制,病变以下的脑干、脊髓则处于抑制释放阶段。▼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开始只是(zhǐshì)被释放的脑干和脊髓的活动,如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等。它们都是原始的、低级的活动,属于病态模式。▼只有大脑功能恢复,肢体的运动才可能恢复。4第四页,共二十八页。卒中后异常(yìcháng)姿势5第五页,共二十八页。㈠联合反应表现为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侧肢体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出现在瘫痪恢复的早期,是发自脊髓的异常运动。•在上肢呈现为对称性,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屈、伸为相反的。•可用于诱发患肢的活动。㈡共同运动指由意志引起的但只能按一定模式的运动。其组成(zǔchénɡ)成分部分为随意、部分为不随意运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原始运动。在瘫痪恢复的中期出现,是一种病态运动模式。•不要强化这种模式。㈢姿势反射体位改变引起的四肢屈肌、伸肌张力按一定的模式改变称姿势反射。为脑干、脊髓所控制,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性变化。•在瘫痪早期出现,随病情好转而减弱。6第六页,共二十八页。⒈紧张性颈反射—上部脊髓水平⑴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颈部向一侧旋转---面部所向侧上下肢伸肌占优势。---对侧上下肢屈肌占优势。•故病人卧位时头多偏向患肢侧。⑵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颈前屈:上肢屈肌占优势,下肢伸肌占优势。颈伸展:上肢伸肌占优势,下肢屈肌占优势。•故病人不宜多采用(cǎiyòng)卧位与颈屈位。⒉紧张性迷路反射—延髓水平仰卧位:上下肢伸肌占优势。俯卧位:上下肢屈肌占优势。7第七页,共二十八页。⒊紧张性腰反射—脊髓(jǐsuǐ)水平当上半身向右转时:右上肢屈肌占优势,下肢伸肌占优势。左上肢伸肌占优势,下肢屈肌占优势。•故病人卧位时上半身应扭向健侧。⒋其他侧卧位:上侧上下肢屈肌占优势。下侧上下肢伸肌占优势。立位:上肢屈肌占优势,下肢伸肌占优势。8第八页,共二十八页。三、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恢复的分期脑血管病后的运动恢复,Brunnstrom将它分为6个阶段:Ⅰ期:弛缓性瘫痪,无活动。Ⅱ期:联合反应明显,出现出现共同运动,痉挛出现,出现肌腱(jījiàn)反射。Ⅲ期:以共同运动为主,联合反应减弱,痉挛达到高峰,肌腱反射增强。Ⅳ期:共同运动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痉挛减轻。Ⅴ期:随意分离运动明显,可做一般技巧运动,共同运动成分部分消失,痉挛继续减轻。Ⅵ期:正常随意运动,可做精细技巧运动,肌张力正常或近似正常。9第九页,共二十八页。Brunnstrom偏瘫(piāntān)后恢复六阶段10第十页,共二十八页。四、中枢性瘫痪恢复的机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在结构和功能(gōngnéng)上修正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现实(适应能力),部分神经元的损伤,可通过邻近完好部位神经元的功能(gōngnéng)重组或较低级的中枢神经系统部分代偿。•功能重组:功能重组主要通过休眠突触的活化及侧枝发芽来完成。•脑循环动力学的改善为脑的功能重组,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提供基础。11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五、脑血管病康复的原理在上述中枢性瘫恢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患者存在的联合(liánhé)反应、原始姿势反射、牵张反射、诱发肌肉收缩,产生运动。康复疗效是各种手段的综合作用的结果12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六、脑血管病后的障碍•脑血管病后常有的功能障碍有:偏瘫,两侧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与情感障碍等。•按过去残疾分类标准脑血管病后的障碍有三个层次:⒈残损:为生理、解剖结构或功能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