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传染病第一页,共六十页。病原体是钩端螺旋体。是人畜共患病。菌型很多,感染(gǎnrǎn)不同菌型的钩端螺旋体,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犬呈现高热、黏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第二页,共六十页。我国已从犬中分离出8个菌型。以犬型最常见,其次为黄疸出血型及波摩那型。鼠类是重要的传染源。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感染。通过性交(xìngjiāo)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因公犬有用鼻和舌嗅舔自己或母犬生殖器的习惯。第三页,共六十页。病的发生多与接触病犬或带菌鼠的尿有密切关系。通常公犬发病较多,幼龄(yòulínɡ)犬比老龄犬发病多,常散发。第四页,共六十页。其一由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病犬,开始高热,但第二天就下降至常温或以下。不久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出现黄疸。病犬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呕吐,精神沉郁,四肢(尤其后肢)乏力(fálì)。尿量减少,呈黄红色,大便中有时混有血液。第五页,共六十页。其二,由犬型钩端螺旋体引起的病犬,黄疸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呕吐,排带血的粪便,腹痛,口腔恶臭,黏膜发生溃疡,舌部坏死、溃烂。腰部触压时敏感(mǐngǎn),多尿,尿内含有大量蛋白质、胆色素,病犬多因尿毒症而死亡。第六页,共六十页。通常以黄疽、各脏器的出血(chūxiě)、消化道黏膜的坏死为特征。腹水增多,且常混有血液。肠黏膜有小出血点。肝肿大。胆囊充满带有血液的胆汁。第七页,共六十页。确诊要靠病原学检验和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在急性病例主要(zhǔyào)采取末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病犬的外周血液。至病的中后期应采取尿液。对病死犬应采取肾、肝等器官,制成生理盐水悬液。制成悬滴标本作暗视野活体检查。也可用镀银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后镜检。第八页,共六十页。避免犬与带菌动物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饲料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可用2%-5%漂白粉溶液(róngyè),或2%氢氧化钠,或3%来苏儿消毒。驱鼠、灭鼠。严禁饲喂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产品。对较大的犬群每年进行1次检疫,发现病犬及可疑感染犬,应及时隔离。第九页,共六十页。青霉素、链霉素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早期应用,效果更好。但必须连续治疗3-5天,才能起到消除肾脏内钩端螺旋体的作用。我国尚无犬用单价钩端螺旋体菌苗,如欲使用疫苗免疫时,疫苗中必须要包含有当地主要(zhǔyào)流行菌型。可在流行期间采用药物预防,即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连喂7天,可控制犬的感染。第十页,共六十页。病原布鲁氏菌,人畜共患病。感染犬多数(duōshù)呈隐性感染,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布鲁氏菌的抵抗力较强。100℃加温数分钟即可将其杀死。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也较弱,1%来苏儿、2%福尔马林、5%石灰乳液等都能在数分钟内杀死该菌。第十一页,共六十页。布鲁氏菌主要存在于妊娠母畜(mǔchù)的生殖器官内,病公畜的精液中也有大量的病原菌。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染,也可经正常的皮肤、黏膜侵入体内。其传染途径还可经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感染,故给防疫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第十二页,共六十页。病的传播(chuánbō)与交配,吃食染菌食品或接触流产的胎儿,胎盘及阴道分泌物有密切关系,故多发生于牧羊犬。第十三页,共六十页。妊娠母犬通常在妊娠后期(妊娠40-45天)发生无任何前驱症状的流产(liúchǎn)。在妊娠早期发生流产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母犬流产后长期自阴道排出分泌物。流产的胎儿大多为死胎、弱胎,往往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感染的胎儿可见肺炎、心内膜炎和肝炎。第十四页,共六十页。公犬常发生附睾炎、睾丸炎、睾丸萎缩、前列腺炎和阴囊皮炎等。患附睾炎的犬常表现精神不安,舔阴囊皮肤,致使发生严重的溃疡。单纯根据临床症状是难以确诊的,必须依靠病原菌分离和血清学检验。可采取流产胎儿、血液、尿、阴道分泌物、精液(jīngyè)及乳汁等送检。第十五页,共六十页。加强检疫,应每年(měinián)采血两次做血清凝集试验检查。对血清学试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