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卒中神经内科郭敏第一页,共六十四页。学习(xuéxí)目标1.了解脑出血的病因(bìngyīn)、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2.运用案例分析来掌握脑出血的急救以及护理第二页,共六十四页。概述(ɡàishù)脑出血(ICH)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shízhì)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30天死亡率35%—52%,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第三页,共六十四页。病因(bìngyīn)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脑淀粉(diànfěn)样血管变性其他原因及危险因素还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血液病等知识链接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由淀粉样物质在软脑膜(nǎomó)和大脑皮质小动脉中层沉积导致的脑血管病。临床特点是反复多部位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多灶性自发性的脑实质出血。是老年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5岁以前较少发病,9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50%。临床表现:脑出血(与高血压无关),痴呆,TIA和脑梗死。第四页,共六十四页。病因(bìngyīn)出血(chūxiě)部位的不同提示病因不同。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患者,基底节的出血常提示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叶的出血常提示淀粉样血管变性。第五页,共六十四页。发病(fābìng)机制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和外膜结缔组织较少,而且无弹力层。长期高血压导致脑细小动脉的管壁结构发生变化,管壁弹性减弱,血流冲击下导致形成微小(wēixiǎo)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小(wēixiǎo)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脑出血。第六页,共六十四页。脑出血的最主要(zhǔyào)病用力因情绪激动时糖尿病脑动脉硬化血压骤升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吸烟脑血肿颅高压肥胖脑组织缺血、活动少缺氧、坏死薄弱的脑动脉破裂危险(wēixiǎn)因素第七页,共六十四页。病理变化脑出血的常见部位是壳核,占全部脑出血的50—60%,其次是丘脑、脑叶、脑桥、小脑和脑室等。•不同原因的脑出血其出血方式不同高血压病、脑淀粉样血管变性、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常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量大,病情较重。血液病、脑动脉炎及部分梗死后出血常表现为点状、环状出血、出血量小,症状相对较轻。第八页,共六十四页。解剖印象额叶、顶叶(dǐnɡyè)、中枢枕叶、颞叶神经大脑半球系统内囊壳核基底神经节间脑丘脑(qiūnǎo)、下丘脑(qiūnǎo)、上丘脑干脑(qiūnǎo)、底丘脑(qiūnǎo)小脑中脑(zhōngnǎo)、脑干、延髓脊髓第九页,共六十四页。基底节区壳核与苍白球构成(gòuchéng)豆状核第十页,共六十四页。临床表现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同,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并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xùnsù)进展、血压升高、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第十一页,共六十四页。临床(línchuánɡ)特点1.常在情绪激动、用力时发病,50%头痛并剧烈。2.发展快,几分—几小时达高峰。3.部分(bùfen)有昏迷、生命体征不稳、颅高压。第十二页,共六十四页。脑出血后意识(yìshí)状况的分级分级意识状态主要体征Ⅰ级清醒或思睡伴不同程度偏瘫/或失语Ⅱ级嗜睡或昏睡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Ⅲ级浅昏迷Ⅳ级昏迷偏瘫、瞳孔等大Ⅴ级深昏迷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去脑强直或四肢软瘫单或双侧瞳孔散大第十三页,共六十四页。基底节区出血(chūxiě)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50—60%),主要是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支破裂引起。损伤内囊引起“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还可表现为双眼向病灶侧凝视(níngshì)。丘脑出血:感觉障碍较重,可伴有偏身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可出现情感淡漠、视幻觉或情绪低落等精神障碍。丘脑是各种感觉(嗅觉除外(chúwài))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第十四页,共六十四页。脑叶出血(chūxiě)占脑出血的5—10%,顶叶多见,其次为颞叶、枕叶及额叶;临床可表现为头痛(tóutòng)、呕吐等,癫痫发作较常见,肢体瘫痪较轻,昏迷较少见;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