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理(bìnglǐ)教研室张琳第一页,共六十九页。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病原(bìngyuán)微生物(细菌、病毒、螺旋体等)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炎症性疾病,可迅速传播造成局部或广泛的流行。第二页,共六十九页。传染病流行(liúxíng)必须具备条件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动物•传播途径:空气(kōngqì)、水、食物、手、苍蝇、蚊虫、血液•易感人群: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老人、儿童或体弱者)第三页,共六十九页。我国法定(fǎdìng)传染病分类(04年)•甲类:鼠疫、霍乱•乙类:SARS、AIDS、病毒性肝炎(ɡānyán)、脊髓灰质炎、肺结核、伤寒、菌痢、疟疾等•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第四页,共六十九页。第一节结核病(Tuberculosis,TB)概念: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多见。典型病变是结核(jiéhé)结节和发生干酪样坏死中国的结核病人数(rénshù)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第五页,共六十九页。一、病因(bìngyīn):结核分支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主要人型和牛型致病二、传播途径:主要呼吸道,少数消化道,偶尔经皮肤伤口感染第六页,共六十九页。三、发病机制(jīzhì):结核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也无侵袭性酶类,主要由菌体和胞壁成分致病脂质磷脂刺激形成结蛋白糖脂核结节索状因子抑制白细胞游走,形成肉芽肿蜡脂D产生变态反应,形成干酪样坏死产生变态反应,形成结核结节多糖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聚集;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第七页,共六十九页。上述作用的影响因素:1、取决感染的细菌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反应性2、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同时和相伴出现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变态原多糖和核糖核酸复合物菌体蛋白和蜡质D作用杀菌(有限(yǒuxiàn))组织损伤(免疫力)引起病变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第八页,共六十九页。四、临床表现:病人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乏力、消瘦(xiāoshòu)、咳嗽、咯血等,X线片上有斑片状的密度增高影第九页,共六十九页。五、病理变化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bìngbiàn)条件:病变早期或免疫力低下,细菌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强,好发于肺泡、浆膜、滑膜、脑膜等病理:浆液/浆液纤维素性炎,渗出液可检测到细菌转归:完全吸收不留痕迹;向增生/坏死性病变转化第十页,共六十九页。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条件:细菌少、毒力低或机体免疫反应(fǎnyìng)强病理:结核结节的形成G多个结节融合,境界分明,粟粒大,灰白/灰黄M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是干酪样坏死;周围围绕着上皮样细胞和多核的朗格汉斯巨细胞;外围由淋巴细胞和少量纤维母细胞构成第十一页,共六十九页。结核(jiéhé)结节第十二页,共六十九页。类上皮细胞第十三页,共六十九页。Langhans巨细胞:体积(tǐjī)很大,胞浆丰富,细胞核多个,呈花环状、马蹄形或密集在胞体的一端第十四页,共六十九页。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条件:细菌多,毒力强,变态反应强或机体抵抗力低病理:干酪样坏死G: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实似奶酪,坏死物中有大量(dàliàng)结核杆菌M: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第十五页,共六十九页。干酪(gānlào)样坏死第十六页,共六十九页。干酪(gānlào)样坏死第十七页,共六十九页。六、结核病的转归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结核杆菌(jiéhéɡǎnjūn)致病力之间矛盾关系1、转向愈合(抵抗力强,细菌被杀灭)(1)吸收消散:对象:以渗出为主的病变途径:淋巴道吸收,使病灶缩小消散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阴影逐渐缩小、消失第十八页,共六十九页。(2)纤维化、钙化对象:增生性病变或小的干酪(gānlào)样坏死灶途径: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形成瘢痕愈合;较大病灶周边纤维组织包裹,继而钙化,钙化灶内有少量细菌(相对静止状态)X线:钙化灶密度高,边界清晰第十九页,共六十九页。2、进展(jìnzhǎn)和播散免疫力低下、变态反应敏感,转向恶化(1)浸润进展病灶周围出现渗出性病变,并不断扩大伴坏死X线:病灶周围出现边缘模糊絮状阴影(2)溶解播散坏死物液化(yèhuà),经自然管道排出→空洞沿支气管播散,形成新的病灶沿淋巴、血道→全身性结核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