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济南市传染病医院(yīyuàn)第一页,共二十五页。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典型症状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阵发性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分类增高。病程数周,常合并肺炎和脑病。一次感染(gǎnrǎn),可获得持久免疫。第二页,共二十五页。病原体是鲍特菌属的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和两端(liǎnɡduān)着色较深的短杆菌,大小为0.5~1.5×0.2~0.5μm2,光滑型菌株有荚膜和菌毛,但无鞭毛无芽胞。初次分离培养需用含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金培养基第三页,共二十五页。(一)分相根据菌落形态(xíngtài)、毒力、抗原性的强弱、侵袭力的不同分为四相。Ⅰ相:菌落光滑、能溶血、有荚膜、毒力强、抗原性强。适于制备百日咳全细胞菌苗。Ⅱ相:为过渡型。Ⅲ相:为过渡型。Ⅳ相:菌落大而粗糙、无荚膜、无毒力、无抗原性、无致病力。第四页,共二十五页。(二)抗原和物质1.外膜蛋白:凝集抗原、丝状血凝素、百日咳杆菌粘附素。2.细胞壁蛋白:组织胺过敏因子、淋巴细胞促进因子、胰岛素致活蛋白等。3.其他毒性物质:气管细胞毒素、表皮(biǎopí)坏死因子、内毒素、不耐热毒素、外毒素、腺苷酸环化酶毒素等。第五页,共二十五页。(三)抵抗力对理化因素(yīnsù)抵抗力弱,56℃30min或干燥数小时可死亡。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第六页,共二十五页。(一)传染源(zhǔyào)是发病开始的第1~3周,尤以发病第一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为病人(包括非典型病人和轻型病人)。传染期主要(二)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第七页,共二十五页。(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亦可发病。病后可获较持久免疫(不是终身免疫)。但儿童经菌苗接种若超过(chāoguò)12年,其发病率仍可达50%以上。第八页,共二十五页。(四)流行特征世界(shìjiè)流行,多见于温、寒带。一般散发。第九页,共二十五页。第十页,共二十五页。(一)发病机制飞沫百日咳杆菌鼻咽喉呼吸道粘膜气溶胶内毒素肺血毒血症发热肺炎脑支气管粘膜脑病粘膜发炎影响纤毛(xiānmáo)运动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粘痰堆积刺激中枢颅内压增高血液回流受阻痉挛性咳嗽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二)病理解剖主要引起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粘膜的损害。主要是粘膜上皮细胞基底部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见(kějiàn)细胞坏死。支气管和肺泡周围间质炎性浸润明显。气管和支气管旁淋巴结常肿大。分泌物阻塞支气管时可引起肺不张或支气管扩张。并发脑病者脑组织可有水肿、充血或弥漫性出血点、神经细胞变性等。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píngjūn)7~10d。潜伏期2~20d,平均(一)卡他期从起病至阵发性痉咳的出现,病程约7~10d。(二)痉咳期病程2~4周或更长。(三)恢复期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一)血象检查(zuòwéi)早期诊断。(二)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作为(三)细菌学检查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fèiyán)(一)支气管肺炎(二)肺不张(三)肺气肿及皮下气肿(四)百日咳脑病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卡他期注意询问病史,若体温下降后咳嗽反而加剧,尤以夜间(yèjiān)为甚且无明显肺部体征者应考虑百日咳的诊断。结合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分类明显增高可以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靠细菌学或血清检查。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1.百日咳综合征2.肺门淋巴结核、胸腺肥大(féidà)3.痉挛性支气管炎和喉、气管异物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与病人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并发症的有无(yǒuwú)等因素有关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duìzhèng)治疗:镇静剂(一)一般治疗和对症(二)抗菌治疗卡他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减轻或阻断痉咳。首选红霉素。(三)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白蛋白、高价免疫球蛋白治疗(四)并发症治疗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五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