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概论(gàilùn)第一页,共二十九页。(xuéxí)学习目标(liúxíng)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护理。1.掌握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2.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3.了解感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第二页,共二十九页。(dìngyì)传染病的定义(bìngyuán)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所致由病原有传染性流行性第三页,共二十九页。(jíbìng)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区分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qízhōng)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其中第四页,共二十九页。(fángzhì)传染病防治的现实世界上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shǔyì)、脊髓灰质炎等某些传染病只是病人人数大为减少,但远未达到消灭的标准。如鼠疫传统传染病还在威胁人类新的传染病则不断的涌现第五页,共二十九页。一、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表现(guòchéng)(dòuzhēng)感染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过程必备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第六页,共二十九页。(guòchéng)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miǎnyì)应答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产生特异性免疫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无临床症状、排除病原体潜伏性感染第七页,共二十九页。(gǎnrǎn)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yīnzǐ)毒力: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病原体的数量变异性第八页,共二十九页。(guòchéng)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的一种(yīzhǒnɡ)清除机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第九页,共二十九页。(gǎnrǎn)四、感染过程及影响因素(gàiniàn)流行过程的概念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第十页,共二十九页。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状态(zhuàngtài)受感染的动物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chuánbō)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传播水、食物(shíwù)传播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虫媒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母婴传播土壤传播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rénqún)易感人群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易感人群:(róngyì)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而言。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yǐngxiǎng)(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dìlǐ)地理因素(地区性)气候因素(季节性)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第十四页,共二十九页。(línchuánɡ)五、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sànfā)有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季节性、地方性有免疫性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línchuánɡ)(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chánɡjiàn)症状与体征常见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bìngchéng)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有助诊断确定(quèdìng)检疫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期开始为止的时期症状为非特异性,无鉴别诊断意义本期已有传染性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症状明显期(mǒu渡过前驱期后,表现出某些xiē)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此期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恢复期该期有时病情突变或出现并发症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fùfā)复发、再燃、后遗症复发与再燃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起热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症状再现。再燃:疾病进入恢复期,热未降至正常,又复上升。后遗症(jiéshù)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恢复正常者。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chánɡjiàn)2.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fārè)发疹: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状第二十页,共二十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