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chánɡjiàn)传染病防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主讲人:尹慧丝职称(zhíchēng):医师单位:辽宁大学校医院第一页,共一百零四页。•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dàcháng)(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长约9m第二页,共一百零四页。第三页,共一百零四页。病毒性肝炎(ɡānyán)第四页,共一百零四页。[定义(dìngyì)]•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bìngdú)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第五页,共一百零四页。•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目前对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可通过(tōngguò)疫苗预防。第六页,共一百零四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甲肝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人类对HA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chǎnshēng)持久免疫。第七页,共一百零四页。第八页,共一百零四页。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bàofā)•自1988年1月19日起,上海市民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厌食、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病例,发病急骤,当日报告病例由18日的33例急增至134例,之后数日内成倍增长,4个月内共发生31万例,流行波及面广,主要限于上海12个市区,呈现出突发性紧急疫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专家们明确了本次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是因毛蚶产地的毛蚶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上海市民缺乏甲肝的免疫屏障,又有生食毛蚶的习惯(xíguàn),最终酿成暴发。•在确定了病因后,政府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禁捕、购、销毛蚶;进一步教育市民不生食毛蚶,防止污染水源和食品等,使疫情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第九页,共一百零四页。乙肝•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yìyì)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传播途径: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注射、血液透析、共用牙刷等,性传播)。•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第十页,共一百零四页。乙肝检查(jiǎnchá)正常数据检测项目参考范围检查意义•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体内是否(shìfǒu)存在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阳性无保护性/有保护性•乙肝e抗原(HbeAg)阴性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乙肝e抗体(HbeAb)阴性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阴性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第十一页,共一百零四页。乙肝病毒乙肝病毒乙肝五项大三阳小三阳既往感染感染后恢复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第十二页,共一百零四页。[乙肝病毒携带者(AsC)]•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HBV),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各项检查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的群体。•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AsC中大部分属于病毒复制不活跃的,传染性比较(bǐjiào)弱。只有少部分病毒复制活跃,具有传染性。第十三页,共一百零四页。•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乙肝病毒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传染性大小(dàxiǎo)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数量以及活跃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判断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需要检查乙肝病毒DNA来最终确定。第十四页,共一百零四页。•鉴于“携带者”又有可能发生炎症活动,有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因此(yīncǐ),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应该每6~12个月检查1次转氨酶,HBsAg阳性且HBVDNA阳性者应该每3~6个月检查1次转氨酶,这样能够及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