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登革热广州黄埔卫生(wèishēng)职业技术学校——2010级护理一班第一页,共二十八页。什么是登革热呢?它的临床(línchuánɡ)症状有哪些?”登革热(denguefever)俗称“天狗热骨(duànɡǔ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或“断)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第二页,共二十八页。(zhìmìng)登革热的致命源:登革病毒第三页,共二十八页。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bǎochí)热,50℃30min或100℃2min均可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第四页,共二十八页。传染源和传播(chuánbō)途径:登革热患者和带有登革热病毒而无症状者(zhǔyào)(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头。登革热通过蚊子(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一旦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容易出现症状,儿童好发。病媒蚊叮咬登革热患者(从开始发烧的前一天知道退烧都具有传染力)8至15后,则终生具有传染病毒的能力。第五页,共二十八页。白纹伊蚊(yī埃及(āijí)白纹伊蚊(yī伊蚊wén)wén)第六页,共二十八页。第七页,共二十八页。(yìqíng)登革热疫情本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发生登革热病毒感染患者超过一亿人,并且有50万人发展成为登革出血热或等个休克综合征,造成约25000人死亡。在我国本病主要在广东、福建两省流行,多为小规模的流行或散发(sànfā)。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特别是近些年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和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使登革病毒的流行范围及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也在相应的扩大。第八页,共二十八页。第九页,共二十八页。(línchuánɡ)登革热的临床症状(biāozhǔn)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潜伏期3~15d,通常为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第十页,共二十八页。(diǎnxíng)(一)典型登革热1.发热起病急,先寒颤,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持续5-7日体温渐降。2.毒血症状如头痛、腰痛、关节痛,尤其(yóuqí)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虚脱状态。3.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皮疹,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可同时伴有两种以上皮疹,分布全身,有痒感,持续3~4天后消退。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diǎnxíng)(一)典型登革热4.出血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流鼻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皮下出血等。皮下出血表现为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骚痒感,病退(bìnɡtuì)疹随之褪。5.其它伴随症状登革热患者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亦可出现肝脏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等肝功能损害表现。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二)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三)重型登革热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zhānwàng)、昏迷、抽搐、大汗出、手脚冰凉、口唇、指甲发紫等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中枢感染症状(颈项强直等)、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xiūkè)登革休克综合征(chēnɡwéi)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内死亡。有些患者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但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出血明显,皮肤湿冷,手足青紫,冰凉,烦燥、昏睡、昏迷等称为第十四页,共二十八页。登革出血热全身(quánshēn)皮下出血点第十五页,共二十八页。1.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2.身心状况(1)症状(zhèngzhuàng)评估发热、剧烈肌肉、骨关节痛、颜面潮红、相对缓脉、浅表淋巴结肿大、热后两天出现皮疹。早期面部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