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yùfáng)(常见传染病)第一页,共八十二页。主讲(zhǔjiǎng):蒋学胜第二页,共八十二页。一、霍乱(huòluàn)第三页,共八十二页。ECNU健康(jiànkāng)教育讲座1、概述(ɡàishù)霍乱是霍乱弧菌引发的急性腹泻疾病,由不洁的海鲜食品引起,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霍乱弧菌能产生霍乱毒素,造成分泌性腹泻,即使(jíshǐ)不再进食也会不断腹泻,洗米水状的粪便是霍乱的特征。第四页,共八十二页。ECNU健康(jiànkāng)教育讲座2、霍乱(huòluàn)病原体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通常是血清型O1的霍乱弧菌所致,但是在1992年曾经有O139的新血清型造成流行。霍乱弧菌(hújūn)属于弧菌(hújūn)科弧菌(hújūn)属,G¯,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5m,宽0.3–0.4m,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硷性环境下易生长。第五页,共八十二页。ECNU健康(jiànkāng)教育讲座霍乱(huòluàn)病原体第六页,共八十二页。ECNU健康(jiànkāng)教育讲座霍乱(huòluàn)病原体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即古生物型和爱尔托生物型。过去把前者引起的疾病(jíbìng)称为霍乱,把后者引起的疾病(jíbìng)称为副霍乱。1962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副霍乱列入《国际卫生条例》检疫传染病“霍乱”项内,并与霍乱同样处理。霍乱弧菌存在于水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食用被病人粪便污染过的水。第七页,共八十二页。3、流行状况(zhuàngkuàng)及危害由于该疾病传播快,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自1817年以来曾发生过6次世界性大流行,均波及(bōjí)我国。1993年5~9月,我国新疆阿克苏及喀什地区的5个县(82.5%的病例在柯坪县)发生了O139霍乱暴发流行,病人200例,带菌者225例;2008年海南省儋州市报告病例30例。第八页,共八十二页。流行状况(zhuàngkuàng)及危19害61年以来由埃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取代古典生物型引起的第七次世界性大流行仍在进行。1992年在南亚发生了O139群霍乱(huòluàn)的流行。在6个月的时间内,沿着孟加拉湾海岸线,到印度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及孟加拉国南部沿海地区广泛流行。同年12月底,仅加尔各答即发生病例15000余人。1993年头1个月内,孟加拉国南部发病1万例,病死率达5%。疫情迅速蔓延,相继波及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第九页,共八十二页。流行状况(zhuàngkuàng)及危害贫穷(pínqióng)+瘟疫第十页,共八十二页。ECNU健康(jiànkāng)教育讲座流行状况(zhuàngkuàng)及危害1994年4、5月间缅甸发生O139霍乱暴发。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日本、爱沙尼亚、德国和瑞士等国家或地区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事实上构成超越国界、洲界的大流行(liúxíng)态势。2010年由于海地地震污染水源,造成当地霍乱流行统计表明,至2010年12月19日,有10万余人染病,导致2535个死亡病例。现在霍乱每年有550万人发病,12万人丧生。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因中,霍乱占1/5。第十一页,共八十二页。ECNU健康(jiànkāng)教育讲座4、感染及流行(liúxíng)自然情况下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物经口传染。直接接触、虫媒也会传染该病。第十二页,共八十二页。感染(gǎnrǎn)及流行霍乱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与不适当的环境管理密切相关。没有或缺少安全的水和充分的环境卫生加上普遍较差的环境状况,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典型(diǎnxíng)的高危地区包括不能获得基本基础设施的城周贫民窟以及不能达到干净的水和环境卫生最低要求的国内流离失所者或难民营地。第十三页,共八十二页。ECNU健康教育(jiàoyù)讲座5、发病机制和免疫霍乱弧菌产生(chǎnshēng)肠毒素,是一种剧烈的致泄毒素。该毒素作用于肠壁促使肠黏膜细胞极度分泌从而使水和盐过量排出,导致严重脱水虚脱;进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见。第十四页,共八十二页。ECNU健康教育(jiàoyù)讲座6、霍乱(huòluàn)的防治(1)预防原则在最近几十年中,预防霍乱的措施变化不大,主要包括向可能受影响的人群提供干净的水和适当的环境卫生。卫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