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染病的现场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性疾病调查中应用十分广泛。要了解某传染病的基本特点,提供初步病因线索,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就必须了解该传染病流行规律。除了最常用到的传染病个案调查及暴发调查外,在疾病监测方面,要监测传染病在人、时、地方面的动态分布,包括传染病漏报调查和亚临床感染调查,监测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监测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及耐药情况,评价防疫措施效果,传染病流行预测,以及免疫规划等方面都大量应用。一、传染病暴发调查暴发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较短时间内),某地区或单位发生较多(或大量)同类患者。如果发生的疾病为传染病时即为传染病暴发。对于不同的传染病,构成暴发的病例数量不同。感染性腹泻、流行性感冒等常见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病,一个单位发生数十例才构成暴发。而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及一些在本地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的传染病,发生一例即视为暴发疫情。传染病暴发调查就是对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时间、地点、人群和发病因素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并制定有效防制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蔓延。(一)调查目的1.确定疫情性质即确定本次暴发疾病为何种已知传染病或原因不明疾病。2.查清暴发危害程度即对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情况及所发生传染病本身的严重程度进行全面调查和描述。3.查明病因和暴发影响因素包括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4.确定高危人群调查高危人群的分布范围和数量,以便给予有效保护。5.制定切实可行措施,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蔓延,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二)调查方法暴发调查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调查中常用到的主要方法包括:1.描述性研究在暴发调查中,首先要对疫情进行描述。小规模传染病暴发,应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分析;发生较大规模传染病暴发时,一般在通过常规报告系统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病例样本,对病例样本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收集的资料的整理、描述分析。当已有的个案调查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应进行进一步调查,收集资料。2.分析性研究常用于暴发疫情发生原因的分析验证。病例对照研究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3.实验性研究常用于暴发疫情发生原因调查、措施效果的评价。(三)调查内容与步骤1.初步确认暴发全面听取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知情者的汇报,迅速汇总已掌握的疫情基本情况。根据当地以往的一般发病水平、人口资料及本次发病情况,对暴发疫情做出初步判定。2.核实诊断收集报告病例和现场所搜索到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资料。缺乏任何一个方面资料,都应进行补充调查、检查或检测,以便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做出准确诊断。3.初步调查初步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暴发疫情的确切情况,形成暴发原因的假设。具体需调查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或标本:(1)确切发病情况:对收集到的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发病诊治经过、主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已采取措施等。确定病例诊断标准,对于无已有诊断标准或已有标准不适用时,应制定此次暴发疫情病例的定义。根据病例的诊断标准(或定义)逐一核对所有病例,剔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对符合标准的病例逐一作出明确诊断。分析确定本次疫情的时间、地区分布范围,去除不属于本次暴发疫情的病例。从而获得本次疫情的确切发病情况。(2)人口、环境等其他与疫情相关的资料:收集疫情波及范围内的总人口数及性别、年龄、职业构成;人群居住特征(密度、分布等);生活特征(饮水、饮食、粪便管理等);生产活动特征(发病单位工作特点等);生态环境特征(宿主动物、媒介生物分布);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等);医疗保健、预防接种情况等。一般人口资料是必须收集的,另外根据发生的传染病种类,确定其他收集资料的内容。如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应重点收集饮水、饮食、粪便管理、苍蝇密度等方面资料;自然疫源性疾病应收集与疾病相关的动物、昆虫种类、密度等生态环境方面的资料。(3)生物及环境标本:收集患者及接触者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