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kòngzhì)工作要点第一页,共三十六页。一、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般多发于小儿,患者(huànzhě)多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故又叫“小儿麻痹症”我国向世界承诺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为了更好地做好监测工作,第二页,共三十六页。我们把监测范围扩大到与此类疾病相关症状的病例都是监测对象,以便极早发现,控制疫情。因此(yīncǐ)把类似症状的疾病统称叫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第三页,共三十六页。1、AFP病例(bìnglì)的定义:所有15岁以下(包括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línchuánɡ)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第四页,共三十六页。肌力(jīlì)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征候群。第五页,共三十六页。2、最常见(chánɡjiàn)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héngguàn)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第六页,共三十六页。•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bùmínɡ)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部肌肉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第七页,共三十六页。•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麻痹)•10)急性多发性肌炎•11)肉毒中毒•12)四肢瘫、截瘫和单瘫(dāntān)(原因不明)第八页,共三十六页。•13)短暂性肢体麻痹(mábì)•14)肌病(全身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第九页,共三十六页。3、高危(ɡāowēi)AFP病例: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灰疫苗(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fènbiàn)标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第十页,共三十六页。4、AFP病例(bìnglì)报告(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AFP病例后应以最快的方式逐级上报(shàngbào)。(2)本医院每旬要对门诊日志、出院病历进行主动搜索,若未发第十一页,共三十六页。现病例,则要进行AFP(jìnxíng)病例的零报告。第十二页,共三十六页。6、AFP病例(bìnglì)标本采集•凡是报告的AFP病例要求采集2份合格粪便标本送上级检查;合格粪便标本的要求是:1)在麻痹发生14天以内采集;2份粪便标本采集时间间隔至少24(zhìshǎo)(最好24-48)小时。第十三页,共三十六页。2)每份标本重量在5克以上(yǐshàng);粪便标本送到实验室时带冰(2-8℃)且状态良好。第十四页,共三十六页。二、麻疹(mázhěn)•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婴幼儿中传播。1、用于麻疹监测的病例(bìnglì)定义:凡出现发热(体温达到38.5℃以上)、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症状之一者,或者任何经过卫生(wèishēng)•专业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作为监测病例。目的是提高报告的敏感性、完整性与及时性。2、疑似麻疹病例的报告:(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作人员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可疑(kěyí)麻疹病例后应按乙类传染病管理进行疫情报告,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本医院每旬也要对门诊日志、出院病历进行主动搜索,若未发现病例,则要进行麻疹病例的零报告。第十七页,共三十六页。•3、疑似麻疹病例的调查:临床医生一旦发现可疑麻疹病例时,应做好如下工作(gōngzuò)(1)填写好门诊日志登记:要求完整、详细、清楚,并有家长联系电话,做好患者或家属的宣传工作,以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便积极配合进行个案调查和标本采集。(2)了解患者的病史:应了解患者发病(fābìng)的时间、发热、出疹情况、麻疹疫苗接种史、患者和周围人群近期接种情况等,同时也要了第十九页,共三十六页。解其他原因引起的非麻疹病例情况。(3)临床检查:经治医生询问(xúnwèn)病史后,将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患者皮肤出疹、分布情况、口腔粘膜、眼结膜等情况。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