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染病的概念(gàiniàn)及特征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又称感染,指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发病,并且传染他人引起相同的病变•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周期性、感染后的免疫性)•流行(liúxíng)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第一页,共七十五页。二、传播途经空气飞沫传染: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流脑、麻疹•消化道传染:痢疾(lìji)、肝炎、伤寒、霍乱••虫媒传染:疟疾、登革热、霍乱、痢疾••接触传播:包括消化道传播及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性接触•土壤传播:破伤风、炭疽等。血、体液传播:乙肝、艾滋病第二页,共七十五页。三、37种常见(chánɡjiàn)传染病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lìji)、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第三页,共七十五页。•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yǐwài)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第四页,共七十五页。•(liú病毒性:流感ɡǎn)、腮腺炎、乙脑、登革热、肝炎、艾滋病、狂犬病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猩红热、霉菌性:癣•螺旋体: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淋病、破伤风2009年新增甲型H1N1流感••以上为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第五页,共七十五页。传染病的预防管好传染源切断传播(chuánbō)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第六页,共七十五页。第二节常见传染病及预防(yùfáng)处理第七页,共七十五页。(一)流感(liúɡǎn)•病原体:流感病毒•引起世界大流行的原因:流感病毒易变异,传染性强空气飞沫传播,速度快人群免疫力低,普遍易感•预防:早、严格隔离带口罩室内空气要流通(liútōng)减少聚会第八页,共七十五页。•表现:急,高热,全身酸痛,局部症状较轻,1~2天内大批人发病•治疗(zhìliáo):卧床休息对症-解热镇痛抗病毒第九页,共七十五页。(二)细菌性痢疾•病原体:痢疾杆菌•传播途径:经口,即消化道•表现:大便次数增多左下腹痛里急后重脓血(nónɡxuè)便•治疗:消炎-症状消失后仍服药3-5天解痉镇痛第十页,共七十五页。预防(yùfáng)•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腐烂变质食物,剩饭要充分加热(jiārè)•吃瓜果要洗净削皮第十一页,共七十五页。(三)霍乱(huòluàn):二号病•病原体:霍乱弧菌•传播途径:消化道•表现:呕吐、腹泻频繁(pínfán),米泔水样或洗肉水样便,可伴腓长肌痛及眼球痛,很快脱水消瘦防治:隔离、封锁•及时输液第十二页,共七十五页。(四)病毒性肝炎(ɡānyán)•表现(biǎoxiàn):黄疸、发热、恶心、厌食、疲乏、嗜睡、腹胀,肝肿大压痛、肝掌、蜘蛛痣第十三页,共七十五页。甲肝•病原体:甲肝病毒,加热98。C1分钟可灭活,对氯、紫外线敏感(mǐngǎn)•传播途径:经粪-口传播•预防:1.隔离病人30天2.餐前便后洗手,分餐制,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的管理3.根本措施:注射甲肝疫苗第十四页,共七十五页。乙肝•病原体:乙肝病毒•传染源:乙肝患者及无症状HBV携带者•病毒存在的部位(bùwèi):肝脏、血液、泪液、唾液、乳汁、汗液、精液或阴道液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及密切接触第十五页,共七十五页。两对半结果(jiēguǒ)分析•HBsAg+:现存病毒感染感染已恢复,有免疫力•抗-HBs+:过去(guòqù)•HBeAg+: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大•抗-Hbe+: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小•抗-HBc+:乙肝病毒存在肝功能检查:转氨酶:ALT,AST白蛋白、球蛋白第十六页,共七十五页。关于(guānyú)治疗•乙肝抗病毒治疗必须选择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或肝功能异常者,治疗效果明显•只要没有活动性肝病,或能避免慢性肝病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