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ɡōnɡɡònɡwèishēnɡ)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第一页,共二十八页。•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上述(shàngshù)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第二页,共二十八页。(gǎnrǎn)•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第三页,共二十八页。•服务对象(duìxiàng)•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考核指标第四页,共二十八页。(xiáqū)•内服务人口。辖区第五页,(共fú二wù十)八页。•服务(fúwù)内容第六页,共二十八页。(tígōng)•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第七页,共二十八页。(guòchéng)•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fāxiàn)第八页,共二十八页。•(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ɡōnɡɡònɡwèishēnɡ)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第九页,共二十八页。(xiāngguān)(xiāngguān)•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第十页,共二十八页。(xiǎoshí)•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第十一页,共(b二ào十g八ào页)。(dìngzhèng)•;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hìjiàn)的处理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yǒuguān)(yǒuguān)•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第十四页,共二十八页。(tígōng)•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第十五页,共二十八页。(shōují)•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第十六页,共二十八页。(gèrén)•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