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是病原微生物(阮病毒,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才称为传染病。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2)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部位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如大肠杆菌进入泌尿道或呼吸道时,共生状态被破坏,引起宿主损伤。(1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传染病中最常见的表现。病原入侵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无或仅出现轻微组织损伤,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1)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免疫应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出现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发生于隐性感染后称健康(无症状)携带者、显性感染后称恢复期携带者、显性感染症状出现前称潜伏期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3-6个月)分急性、慢性携带者。携带者共同点:不显出临床症状但携带并能排出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菌痢,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3)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1)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是机体对入侵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cytokines)、备解素、干扰素等。(2)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通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通过T细胞、B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通常只针对一种病原体。(1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3)易感者(susceptibalperson)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alperson),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决定人群的易感性,流行的周期性。)(4)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检疫工作的依据。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功能改变直至出现症状之前的过程。(1)前驱期(prodromal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乏力、头痛、发热、纳差等。一般1至3天,起病急骤者无前驱期。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等。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4)再燃(recrudescence)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