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hìjiàn)的应对德阳市疾病(jíbìng)预防控制中心刘泉第一页,共四十五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zhíyè)中毒以及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第二页,共四十五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以下特征:1.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般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易预测的,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公共属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bùshi)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有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第三页,共四十五页。3.危害的严重性:突发公共卫生(ɡōnɡɡònɡwèishēnɡ)事件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损害,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甚至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参与这项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政策性很强,因此,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才能最终恰当应对,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第四页,共四十五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表现为直接(zhíjiē)(zhíjiē)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zhíjiē)导致的即时性损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例如,事件引发公众恐惧、焦虑情绪等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影响。第五页,共四十五页。近年来,由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知传染病的暴发、不明原因疾病的出现甚至暴发、食物中毒与食品安全事件以及毒鼠强等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发现这些事件的单位应该及时(jíshí)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第六页,共四十五页。多年来,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diàochá)处理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2003年5月12日,我国国务院以第376号国务院令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过去的经验管理上升到法制管理,对进一步提高暴发疫情调查(diàochá)处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七页,共四十五页。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hìjiàn)按其性质或成因可分为:1、自然灾害2、传染病暴发3、食品安全事件和食物中毒4、生产事故与环境污染事件5、生物与生化恐怖事件6、扰乱社会治安等违法犯罪行为7、其他第八页,共四十五页。(fāshēng)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其发生的规模和程度可划分为:1、特别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2、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3、较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第九页,共四十五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提出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反应及时,措施果断(yīkào)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第十页,共四十五页。报告范围:1、传染病2、食物中毒(shíwùzhòngdú)3、职业中毒4、其他中毒5、环境因素事件第十一页,共四十五页。报告范围:6、意外辐射照射事件7、传染病菌、毒种丢失8、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gǎnrǎn)9、医源性感染事件10、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第十二页,共四十五页。1、鼠疫(shǔyì):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shǔyì)病例。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1、传染病第十三页,共四十五页。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cūnzhai)、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6、甲肝/戊肝:11、传染病5例及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以上甲肝/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