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网络(wǎngluò)直报系统功能介绍第一页,共三十八页。报告卡的填报慢性传染病的报告原则信息(xìnxī)的审核质量评价第二页,共三十八页。目前,我国传染病病人信息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来收集,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实行专病管理的传染病,除传染病报告卡规定外的其它信息,应根据(gēnjù)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和报告第三页,共三十八页。《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无错项、漏项和逻辑(luójí)错误,填报人应签名第四页,共三十八页。由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制并填写,便于填报单位内部管理。基本格式为: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biānhào))+顺序号(4位),如“2012-04-0001”直报时不需录入,由系统自动生成,生成的卡号格式为机构编码(9位)+年份(4位)+顺序号(5位)注:为了便于管理,可将系统生成的卡片编码填写在纸质报告卡上第五页,共三十八页。初次报告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zhíjiē)标识“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注: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第六页,共三十八页。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真实姓名注:经调查排除为系统认定的重卡,为了不使系统再次认定为重卡,可在患者姓名后+(非重或数字)以示区别,如有需要可在备注栏中加以说明(shuōmíng)患儿家长姓名注: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必须填写患者家长真实姓名(如无父母,填写监护人的真实姓名)常见问题:未填写患儿家长姓名;或填如:张某某爸爸、张、张先生等第七页,共三十八页。身份证号应尽可能填写,身份证号的唯一性有利于病例的追踪、调查、核实、随访。注:提示x字母用小写;如无身份证,则填其他有效证件号,同时在备注中并加以说明有效证件类别性别(xìngbié)填写社会性别第八页,共三十八页。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新生儿需填写出生日期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出生日期与实足年龄,只选择填写其中一项。出生日期不详时才填写实足年龄并选择年龄单位。大于等于1个月、不满1周岁的,按月龄填写,年龄单位选择“月”;不满1个月的只填写日龄,年龄单位选择“日”注:系统(xìtǒng)中,默认为“岁”,录入人员要注意。常见问题:年龄与职业不匹配第九页,共三十八页。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suǒzài)工作单位的名称;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病时所在(suǒzài)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注意统一采用标准名称,不得用简写;无“工作单位”者填写“无”。注: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职员、医务人员、工人、民工等集体单位必填常见问题:未填写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填写成现住址;职业与工作单位有逻辑性错误第十页,共三十八页。填写可与患者保持联系的电话号码(diànhuàhàomǎ),以便追踪、流调、核实和随访注:14岁及以下的患者要求必须填写联系电话常见问题:不填;乱填数字。省内常规7位或再加4位长途区号;手机号11位;如有分机号,分机号用-,;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用于标识患者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并在相应(xiāngyīng)的类别前划“√”。(目前按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的定义执行,不用指南定义)Ⅰ本县区;Ⅱ本市其它县区;Ⅲ本省其它地市;Ⅳ其它省;Ⅴ港澳台;Ⅵ外籍注:系统中,默认为“本县区”,录入人员要注意该项内容要与报告卡一致。常见问题:概念不清,填写混乱;纸质卡不填,由录入人员随意填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至少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上是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便于随访系统中分现住址国际和现住址两部分(病人属于、现住址国际、现住址三者有联动关系)现住址国际:默认为用户机构所在县区的对应地址国标。现住址国标在“乡”之后给出手填框输入村/街道门牌号,系统中根据现住址国际和输入框内容自动生成现住详细地址,不可手动修改;地址不详需具体到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