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填空知识点传染病要发生、要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性;4、感染后免疫《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HBV:cccDNA是超螺旋闭环DNA病原学分型:甲、乙、丙、丁、戊型等lgM阳性的有甲肝、戊肝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黑线姬鼠)其四大主症:发热、休克、充血出血、肾脏损害流行季节:全年散发,小高峰:5月~7月,大高峰:11月~次年1月基本的病理改变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损害日本脑炎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三带喙库蚊;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典型临床表现:1.初期:乙脑三警号(高热、头痛、嗜睡)2.极期:高热、惊厥\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3.恢复期4.后遗症期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之后淋巴细胞占优势。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突起高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WBC减少。治疗原则:1.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2.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预防性治疗-出血休克无特异治疗药物物理降温口服补液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1.急性起病2.稽留高热3.剧烈头痛4.皮疹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清学检查:外斐试验:变形杆菌凝集试验:OX19、OX2、OXK;OX19≥1:160病原治疗: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蚤传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以鼠蚤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既是传染源又是贮存宿主,外斐试验OXK≥1:160临床特征:1.长程高热2.焦痂溃疡3.淋巴结肿大4.皮疹5.肝脾大病原治疗:多西环素、四环素、氯霉素等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改变为全身单核巨嗜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主要临床特点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肝脾大、玫瑰疹等(五大主症);并发症为肠出血及肠穿孔。分期:普通型(典型)伤寒:分为4期,病程约5周初期: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病情逐渐加重,体温阶梯上升,非特异性症状,易误诊、漏诊。极期:病程第2~3周,五大主症均在该期出现: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玫瑰疹(Rosespots);肝、脾肿大缓解期:本期易发生肠出血、肠穿孔恢复期:3个月内粪便仍有伤寒菌排出-暂时带菌者;3个月后或终身粪便有伤寒菌排出-慢性带菌者肥达氏反应阳性率3~4周最高(70%),病原治疗:喹诺酮类首选(儿童慎用)胃肠型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主要特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原:沙门菌、变形菌、嗜盐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神经型食物中毒—肌肉瘫痪(眼、咽、呼吸肌)(肉毒中毒)特殊特征:复视、斜视、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病原:肉毒杆菌特征:“三多”“两短”:多呈暴发和集体发病,有共同的传染源;多发生于夏秋季;多表现为胃肠型食物中毒(肉毒杆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例外);潜伏期短,病程短。食物中毒发病机理:肠毒素(外毒素)损害;侵袭性损害;内毒素损害;过敏反应非侵袭性患者不需要抗生素,侵袭性腹泻者: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头孢类、其它敏感的抗生素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症状有剧烈吐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失水性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上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无症状隐性感染(二)非典型(轻型)感染(三)典型感染:1、泻吐期2、脱水期3、反应恢复期(四)暴发型或干型霍乱治疗原则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志贺菌病。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