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第一章总论(zǒnɡlùn)第一页,共八十五页。第二页,共八十五页。第三页,共八十五页。第四页,共八十五页。学习目的:1、了解传染病学的一些名词、概念。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guòchéng)、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防治原则。第五页,共八十五页。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具有(jùyǒu)传染性的疾病。第六页,共八十五页。许多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在旧中国广大(guǎngdà)民众缺医少药,致使多种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造成重大灾难。第七页,共八十五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防治工作(gōngzuò),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出血热等,每年发病率仍较高,有时还出现暴发流行;有些已被基本消灭或得以有效控制的传染病还有可能再度发生和流行。第八页,共八十五页。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军团病、基孔肯雅热、霍乱和埃博拉出血热等,其中以艾滋病最引人们注目,目前(mùqián),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第九页,共八十五页。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十页,共八十五页。•感染(infection),曾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yīzhǒnɡ)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gǎnrǎn)第十一页,共八十五页。(réntǐ)(réntǐ)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染过程。(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二)隐性感染(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第十二页,共八十五页(。guòchéng)(一)病原体被消灭(xiāomiè)或排出体外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体液成分的溶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均能使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xiāomiè)或通过鼻咽、气管、肠或肾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病状。第十三页,共八十五页。(二)隐性感染(gǎnrǎ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损害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大多数隐性感染者,病原体被清除后可获免疫,使免疫人群扩大(kuòdà)。但少数人未能形成足以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力,则转为病原携带者,而成为传染源。第十四页,共八十五页。(三)显性感染(gǎnrǎn)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biàntàifǎnyìng)而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例在疾病痊愈后体内病原体被消灭,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少数显性感染者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第十五页,共八十五页。(四)病原(bìngyuán)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病原携带一般(yībān)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各种携带者都可因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第十六页,共八十五页。(五)潜伏性感染(gǎnrǎn)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zànshí)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第十七页,共八十五页。三、感染过程(guòchéng)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在感染过程(guòchéng)中人体免疫反应在抵御病原体致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和病原体的特异性定位等在感染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第十八页,共八十五页。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miǎnyì)应答作用人体的免疫反应(fǎnyìng)可分为: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变态反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两种。第十九页,共八十五页。(一)非特异性免疫(miǎnyì)1、天然屏障:皮肤(pífū)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