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chuánbō)、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第一页,共一百零六页。传染病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3.有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特征(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第二页,共一百零六页。(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chēnɡwéi)大流行。(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第三页,共一百零六页。传染病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fánzhí)、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第四页,共一百零六页。(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jīběn)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jīběn)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第五页,共一百零六页。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yóuyú)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第六页,共一百零六页。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传染病。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bāokuò)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第七页,共一百零六页。(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chōngxuè)、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第八页,共一百零六页。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传染病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方面。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接触史、发病(fābìng)年龄、职业、季节、地区、集体发病(fābìng)情况、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等。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起病方式等。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特异性检查、其他检查。第九页,共一百零六页。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大便、小便常规及生化(shēnɡhuà)等特异性检查包括:病原体的直接检出(肉眼或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人工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动物接等);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多聚酶链反应、分子杂交等);病原体蛋白或抗原的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各种免疫学技术)。其他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如结肠镜、支气管镜等);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活体组织检查等。第十页,共一百零六页。一、病毒性肝炎(ɡānyán)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huángdǎn)。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