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zhōngshūshénjīng)系统central感染nervoussysteminfection第一页,共三十五页。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和脊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及原虫等,最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绝大多数表现为脑膜炎;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既可表现为脑膜炎,也可表现为脑炎和脊髓炎。病原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脊髓膜、脑实质炎症(yánzhèng)等病变。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脑脊髓膜和脑实质受损的表现: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阳性;脑脊液变化。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临床表现可相似。第二页,共三十五页。需要强调的是,病原学诊断非常(fēicháng)重要,明确了病原体才能进一步确诊并进行特效治疗。脑脊液(CSF)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只要考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就应尽快腰穿,行脑脊液常规(chángguī)、生化和病原学检查。正常脑脊液及化脓性、病毒性和结核(真菌)性改变的比较见表1。第三页,共三十五页。表1脑脊液检查(jiǎnchá)鉴别表项目正常化脓性病毒性结核(真菌)性70~180明显升高升高明显升高压力(mmH2O)无色透明混浊、米汤样无色透明毛玻璃样外观WBC(×106/L)0~8多数大于1000多数小于多数小于500500单核细胞占多数白细胞分类多为淋巴细胞多核细胞占0.15~0.4590%单核细胞蛋白(g/L)以上占多数糖(mmol/L)氯化物明显增多轻度增多明显增多(mmol/L)正常减少2.5~4.5明显减少正常明显减低111~128稍降低第四页,共三十五页。需要说明的是,病毒性脑膜炎在病程第1~3天,CSF中白细胞分类也是多核细胞占多数;化脓性脑膜炎早期,CSF中白细胞数未必超过0.5×109/L,另外经过治疗者,CSF可不典型(diǎnxíng)。细菌性脑膜炎发病最初几小时,CSF尚未出现明显变化,而细菌培养可阳性。结核性(包括真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CSF均为非化脓性变化,外观、白细胞数及其分类相同,但前者压力更高,蛋白更高,糖和氯化物减低(注意当时血糖和血氯化物)。第五页,共三十五页。病原学诊断(zhěnduàn)(一)细菌和真菌检查1、涂片最快。取CSF标本,行革兰氏染色(查脑膜炎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抗酸染色(查结核杆菌),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流脑可从瘀斑处取材。2、培养取血和CSF标本,争取早做,以提高(tígāo)阳性率。3、核酸检查如CSF中结核杆菌的核酸(PCR)。第六页,共三十五页。(二)病毒(bìngdú)检查1、病毒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抗原检测。2、病毒核酸检查:取血或CSF标本。3、用CSF行动物接种或组织培养分离病毒。第七页,共三十五页。(三)螺旋体检查(jiǎnchá)如钩体病脑膜脑炎型,CSF培养钩端螺旋体。(四)原虫检查如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CSF涂片查阿米巴滋养体;脑型疟血涂片染色查疟原虫。第八页,共三十五页。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尽早尽快行病原学检查(jiǎnchá)非常重要,以便确诊并予特效治疗。第九页,共三十五页。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nǎomó)炎奈瑟菌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化脓性脑膜(nǎomó)炎。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此出血性皮疹为本病特点),脑膜(nǎomó)刺激征阳性,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腰穿颅压升高,CSF呈化脓性改变。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1)涂片刺破皮肤瘀点涂片;CSF离心沉淀涂片。第十页,共三十五页。(2)细菌培养(péiyǎng)取血、CSF标本。本病原菌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故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病原治疗目前国内外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由于耐药菌株增加已很少使用。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2、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多见于婴幼儿。冬季多见。患儿常有前囟隆起,脑膜刺激征不明显。3、肺炎(fèiyán)链球菌脑膜炎成人多见,常继发于中耳炎、肺炎、颅脑外伤及手术病人。易复发。4、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多继发于皮肤感染或败血症。5、其他李斯特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