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I前言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30学时;理论/实验为1:1。四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兰娟任红主編,8版,2013年。II正文笫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特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认识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方法,了解其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二教学要求(一)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区别,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二)熟悉传染病发病机理。(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三教学内容(一)绪言: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及其危害性。传染病的现状与防治对策。(二)感染与免疫:感染的形式,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三)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共同特征,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其他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五)感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六)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强调病原体检查的重要诊断价值。(七)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等。(八)传染病的预防: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传染过程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的综合性措施。第二章病毒性肝炎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达到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的目的。2二教学要求(一)掌握5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及血清标志物,了解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及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二)掌握各类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熟悉不同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三)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其临床表现,了解其病理生理基础。(四)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熟悉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了解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五)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尤其是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三教学内容(一)概述:病毒性肝炎及嗜肝病毒的概念。(二)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乙、丙肝炎病毒基因的变异与临床的关系。(三)流行病学: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经消化道外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特别是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的不同。(四)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免疫发病机制;典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学分型。(五)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临床分型与病原学的关系;(六)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病原学的检查主要介绍血清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七)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资料。与溶血性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八)治疗:治疗原则。各临床类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尤其是重型肝炎的综合治疗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