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malaria)温州医学院附属(fùshǔ)二院感染内科方佩佩第一页,共五十五页。(fāxiàn)2015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年第二页,共五十五页。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shījīnɡ)》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第三页,共五十五页。掌握疟疾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zhìliáo)熟悉疟疾的临床特征、并发症了解疟疾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第四页,共五十五页。人体疟原虫经按蚊媒介传播的常见寄生虫病。疟原虫肝细胞发育繁殖红细胞内寄生增殖红细胞周期性大批破坏发病。临床特征:周期性血定时(dìnɡshí)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可多次反复发作,久则出现贫血和脾肿;恶性疟还能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凶险发作。第五页,共五十五页。人体疟原虫分四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r)、恶性疟原虫(P.ovale)、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及卵形(luǎnxínɡ)疟原虫(P.falciparum)疟原虫生活史包括两个阶段:人体内无性增殖按蚊体内有性增殖第六页,共五十五页。(一)人体内(tǐnèi)阶段传染性按蚊吮吸病人的血时:子孢子随按蚊的唾液人体血液约经30分钟,血肝细胞转变成圆形核分裂(无性的裂体生殖)恶性(èxìng)疟原虫5~6天,间日疟8天卵形疟9天,三日疟11~12天裂殖体成熟放出1.2~4万个裂殖子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引起临床发作部分裂殖子侵入未被感染(gǎnrǎn)的RBC,新一轮无性繁殖周期性发作(从早期的不同步变为同步)第七页,共五十五页。不同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fāyù)周期:间日疟和卵形虐:48h三日疟:72h恶性疟:36-48h,且发育先后不一临床发作不规则第八页,共五十五页。间日疟和卵形疟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在发育繁殖速度(sùdù)上可能是多态的:速发型子孢子:12-20d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6-12m(发育成熟调控?)这些子孢子都是不同质的。因此在肝细胞内发育繁殖,也不是完全同步的,有快有慢。这是间日疟潜伏期有长有短,复发有近期、有远期的原因。第九页,共五十五页。红细胞内原虫环状体、晚期滋养休、裂殖体各阶段裂殖子红细胞破裂释出裂殖子继续侵犯其他红细胞,继续无性增殖。经过几代增殖后(?),一部分原虫发育配子体按蚊蛰人(二)按蚊体内阶随血液蚊胃配子雌雄配子结合(tǐnèi)肠壁外层合子动合子段囊合子成熟后孢子囊(内含许多(xǔduō)孢子体逸出,穿过体腔入于涎腺,待机输入人体)第十页,共五十五页。发病(f蚊体内:ābìng)有性(yǒuxìnɡ)增殖人体内(tǐnèi):无性增殖第十一页,共五十五页。1环状体2滋养(zīyǎng)体3裂殖体前期4雄配子体5雌配子体6早幼粒细胞7晚幼红细胞(ɡǔsuǐ)第十二页,共五十五页。1环状体2滋养(zīyǎng)体3裂殖体4雄配子体5雌配子体6中性分裂核粒细胞7淋巴细胞(sānrì)第十三页,共五十五页。1环状体2滋养(zīyǎng)体3裂殖体4雄配子体5雌配子体6中性分裂核粒细胞7淋巴细胞(xuèxiàng)第十四页,共五十五页。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传播途径:按蚊叮咬(dīnɡyǎo)皮肤,少数为输血母婴平原区间日疟:中华按蚊山区:微小按蚊丘陵地区:嗜人按蚊海南山林地区:大劣按蚊其他按蚊:多斑按蚊巴拉巴按蚊嵌斑按蚊等(liúxínɡbìnɡxué)第十五页,共五十五页。人群易感性:感染(gǎnrǎn)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带虫免疫:少量疟原虫增殖,但无疟疾发作各型疟原虫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复多次感染第十六页,共五十五页。流行特征:热带>亚热带>温带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最严重季节多以夏秋季较多疫情(yìqíng)还严重:耐药虐原虫第十七页,共五十五页。红内期一般无症状。红细胞破裂释放(shìfàng)出裂殖子同时,伴随诱生多种细胞因子(TNF-α、Γ-干扰素)及代谢产物入血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的典型症状。疟原虫生活史的两个特点:繁殖(fánzhí)周期中疟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产生巨大量的子代较长期存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