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zǒnɡlùn)IntroductionofLemology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yīyuàn)感染科徐光福教授第一页,共五十一页。传染病的特点高发:指发病率高,如肝炎广泛:军事、工程、旅游等的关系紧密:指与其它(qítā)学科联系紧密难缠:要求高、遭歧视、过程痛苦第二页,共五十一页。第三页,共五十一页。(一)传染病相关概念: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s,communicablediseases):是由病原生物(包括微生物: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qízhōng)传染性比较强的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第四页,共五十一页。传染病学(lem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及规律,诊断与治疗,促使康复,控制传播(chuánbō)的临床科学。代表科室:感染疾病科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的原因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不属于临床。代表科室:感染办第五页,共五十一页。(二)人类(rénlèi)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人类认识传染病并和传染病作斗争经过了漫长历史。1.我国对传染病认识的历史(1)早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周代就知气候异常可致疾病流行;春秋战国时代就知道了许多疾病有传染性,可以流行。(2)东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有与现代有关的传染病。(3)三国时期蜀军南征七擒孟获时曾因瘴气而损兵折将,即已知军事活动与传染病关系密切。(4)李时珍已知道将病人的衣服蒸过再穿就不会被传染。(5)16世纪明代广泛应用人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开端,是我们祖先对医学的重大贡献。第六页,共五十一页。2.西方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历史直到18世纪才在我国的影响下由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苗。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立在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西方医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7世纪中后期(1677年)荷兰的吕文胡克制造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9世纪后叶德国的郭霍发明了细菌培养及染色方法,开创了传染病研究的新纪元。20世纪40年代后一系列抗菌药物和生物制品的先后问世(wènshì),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近半个世纪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技术的发展使传染病的诊治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第七页,共五十一页。近代中国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古代较先进的中国医学日渐衰落,加上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外敌侵略,人民生活穷困不堪,各类传染病猖厥流行(liúxíng),仅每年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即达上千万人,丙型肝炎和霍乱等传染病也大举输入,以至于中国有“东亚病夫”之称,正所谓“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孙中山、鲁迅和郭沫若等仁人志士均先后东渡日本学医救国,但均因无所建树而最后弃医从政或从文。在旧中国传染病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第八页,共五十一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各级传染病研究(yánjiū)机构和防治队伍,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使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下降(如血吸虫病、疟疾、白喉、麻疹等),有些传染病已消灭或接近消灭(如天花、炭疽、黑热病和灰髓炎等)。第九页,共五十一页。但传染病完全消灭是不容易的,其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1)人类生产和活动(huódòng)方式的改变。(2)医源性因素。(3)病原生物自然变异。(4)病原生物的人工重组。第十页,共五十一页。1防控传染病,保障人民健康。2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保证医疗任务的完成。3更加透彻地理解生物圈中人与自然万物(wànwù)的关系。第十一页,共五十一页。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传染。其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传染病在人群中不断传播(chuánbō)与连续发生的过程,也就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叫流行过程。第十二页,共五十一页。传染源传播(chuánbō)途径易感人群第十三页,共五十一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