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zhǔyào)内容一.医疗单位(dānwèi)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制度、规范、要求等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规范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与要求四.其他病报告卡填写规范1第一页,共三十三页。一.医疗(yīliáo)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制度、规范、要求等主要内容:1.1建立本单位(dānwèi)疫情报告领导小组1.2建立疫情报告管理制度1.3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部门职责1.4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1.5传染病种类及报告原则1.6报告时限2第二页,共三十三页。1.1建立(jiànlì)本单位疫情报告领导小组各级医疗机构应成立疫情管理领导小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领导、预防保健(bǎojiàn)科负责人及具体专业工作人员三方面组成;乡镇卫生院由院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两方面组成。其职责是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制订疫情管理制度及目标责任制度,每月对疫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及时改进工作。3第三页,共三十三页。1.2建立(jiànlì)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包括(bāokuò)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录入人员职责、登陆密码账号管理规定、录入时间和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的规定自查与奖惩制度门诊日志、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的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规定传染病报告卡的使用和保存制度信息保密安全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不断降低本单位的传染病漏报率和迟报率。4第四页,共三十三页。1.3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bàogào)管理部门职责每日有专人负责收集、审核、录入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片收发登记自查机制(jīzhì)(每周自检1次制度):分管院长或临床科室主任参与自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妥善保管传染病报告卡三年设立专门部门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在院内通报,制定医院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和流程院内新进人员、全员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培训通知、签到簿、培训课件、培训总结,培训的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卫生部今年下发的部分传染病诊断防制相关文件、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培训测试成绩网络直报设备:专用计算机、杀毒软件、宽带上网、疫情专用电话5第五页,共三十三页。1.4院内传染病报告(bàogào)管理1.4.1传染病登记建立(jiànlì)门诊日志的科室:内、儿、急诊、传染、呼吸、肠道、肝炎、皮肤性病等科门诊。门诊日志基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病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复诊等九项。14以下儿童增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学生、幼托儿童、干部职工填写工作单位。出入院登记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如死亡增死亡日期、死亡原因。6第六页,共三十三页。1.4院内传染病报告(bàogào)管理检验部门登记项目:送检科室、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与传染病诊断有关的异常检验结果的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影像部门登记项目:开单科室、病人姓名、检查结果、检查日期,(与传染病诊断有关的异常检验结果的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传染病登记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现住址(zhùzhǐ)、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诊断、报告日期、订正日期、报告人。7第七页,共三十三页。1.4院内传染病报告(bàogào)管理1.4.2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初次报告),诊断变更或因传染病死亡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订正报告),并按规定时限(shíxiàn)立即将卡片报至本单位负责网络直报的科室和网络直报人员。1.4.3网络直报人员收到报告卡后,填写传报卡收到时间记录,并及时检查报告卡,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且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准确、完整地录入网络直报系统。8第八页,共三十三页。1.4院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