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公利医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卫技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皮肤、粘膜或遭锐器伤,而有可能被感染的应急处理。本预案涉及的病原体包括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1.4.工作原则预防为主,规范管理;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2.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2.1.医院成立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2.2.职责2.2.1.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2.2.2.组织职业防护技术培训。2.2.3.建立规范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2.2.4.全面负责发生职业暴露后各项工作。2.3各相关部门职责。后勤保障部:负责提供工作场所防护用品及后勤保障工作。电话:(后勤保障部负责人)。医务部:负责医疗工作(落实对被感染人员的相关诊治措施)及配备医(救)护人员和落实急救药品;。电话:(医务部负责人)。护理部:协助配备救护人员;协助落实对被感染人员的救治工作。电话:(护理部负责人)。医学检验科:负责暴露源及被感染人员的相关检测及传染性危机值报告,电话:3.预警与报告3.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l小时内上报。3.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3.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院感科、预防保健科)。4.科室联动4.1.当事人被暴露后,由科室开出相应项目检验单,抽取血样,经预防保健科科长(夜间总值班)签字后,送检验科检测,并将检验结果送回预防保健科存档,以备跟踪评估。4.2.检验科承接相关检测工作,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立即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4.3.医务科及护理部做好相关科室的协调工作,协调安排被暴露者的相关费用和支出。4.4.相关科室根据医务科、护理部和预防保健科的意见,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治疗。4.5.跟踪治疗结果反馈给院感科和预防保健科。5.应急处置HIV应在4小时内出检验报告,如暴露源检测标本呈阳性,检验操作者应按一类危急值即刻(10分钟内)报告预防保健科第一责任人或第二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应即刻(10分钟内)报告第二责任人;HBV/HCV/梅毒应在24小时内出检验报告,如暴露源检测标本呈阳性,检验操作者应按二类危急值在60分钟内报告预防保健科第一责任人或第二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应即刻(10分钟内)报告第二责任人。检验操作者在报告预防保健科的同时应即刻(10分钟内)医学检验科主任或副主任。5.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5.1.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分级(三级)5.1.1.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5.1.1.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5.1.1.3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5.1.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5.1.2.1局部应急处理措施:a)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b)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c)受伤部位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