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五十五页。第一章总论(zǒnɡlùn)三个概念(gàiniàn):①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②传染病学③传染病学的基础学科七节:①感染与免疫②发病机制③流行(liúxíng)过程及影响因素④体征⑤诊断⑥治疗⑦预防第二页,共五十五页。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病毒感染(有gǎn传rǎn染)人性的疾病(jíbìng)立克次体体细菌产生的螺旋体寄生虫原虫蠕虫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发展传播防治规律在人体(r发éntǐ生)的科学寄生虫病内外环境中第三页,共五十五页。传染病的基础学科微生物学(wēishēnɡwùxué)免疫学流行病学儿科学内科学第四页,共五十五页。第一节感染(gǎnrǎn)与免疫•1个概念(gàiniàn):感染•1个表现: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2个作用: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免疫应答的作用第五页,共五十五页。一、感染(infection):病原体进化(jìnhuà)共过生程状中达态(相对平衡)人体到互相适应(shìyìng)互不损害之间相互的作用免疫功能低机械损伤机会感染(gǎnrǎn)病原体移位平衡打破第六页,共五十五页。二、感染过程的各种(ɡèzhǒnɡ)表现(5种表现):特点:①表现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②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机体的免疫状态③5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xiānghù)转变第七页,共五十五页。(一)病原体被清除(qīngchú)病原体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被动:母体/人工注射抗体中和主动:接种疫苗/感染后获得免疫清除(qīngc第八页,共五十五页。(二)隐性感染(gǎnrǎn)(covert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①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无/轻免疫病理损伤②临床无任何症状、体征、生化变化③免疫学检查可发现④转归病原(bìngyuán)被清除:获巩固/部分免疫力病原携带状态(健康携带者)第九页,共五十五页。(三)显性感染(gǎnrǎn)(overt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gǎnrǎn)①引起免疫应答/变态反应:组织病理损伤。②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改变明显。③少数传染病(麻疹)大多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④转归:病原被清除:巩固(伤寒);部分(bùfen)(菌痢)病原携带第十页,共五十五页。(四)病原(bìngyuán)携带状态(carrierstate):①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带病毒②按病原体种类(zhǒnglèi)不同分带菌者带虫者③按携带病原体时间分急性携带者(三个月以下)慢性携带者(三个月以上)④按发生显性/隐性感染之后分恢复期携带者(显性感染后)健康携带者(隐性感染后)第十一页,共五十五页。(五)潜伏性感染(gǎnrǎn)(latentinfection):四个特点①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病原体不排出体外②病原感染人体(réntǐ)免疫功能使其局限但又病原体长期/寄生某些部位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潜伏起来③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显性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④不是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期感染第十二页,共五十五页。侵袭(qīnxí)力(invasiveness)三、感染过程(guòchéng)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力)毒力(virulence)数量(shùliàng)变异第十三页,共五十五页。(一)侵袭(qīnx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扩散的能力①直接侵入人体(钩端螺旋体、钩虫丝状蚴)侵入形式②黏附定植(霍乱弧菌)③抑制吞噬作用病原扩散(伤寒Vi抗原)④定植因子:细菌表达受体(大肠杆菌)与细胞表面结合(二)毒力:毒素内毒素(G-杆菌的脂多糖)组成外毒素(白喉、破伤风、肠毒素)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毒力因子侵袭能力(痢疾杆菌)溶组织能力(阿米巴)第十四页,共五十五页。(三)数量:2个特性①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②不同传染病中,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差别很大(四)变异性:①人工培养(péiyǎng):多次传代致病力减弱3个特点②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多次传代致病力增强③变异结果:可逃避机体特异性免疫。第十五页,共五十五页。四、感染过程中免疫(miǎnyì)应答的作用特点:1、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重要作用2、分两类①保护性免疫应答特异性非特异性②变态反应(biàntàifǎnyìng):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属特异性免疫应答)第十六页,共五十五页。(一)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