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第一页,共二十七页。(dìngyì)1.定义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bìngdú)第二页,共二十七页。(bìngdú)Epstein和Barr于1964年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slymphoma)细胞培养中最早发现,主要侵犯B(qīnfàn)细胞。第三页,共二十七页。(bìngdú)•EBV(kàngyuán)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γ亚科,直径约150~180nm,外层有囊膜,囊膜内是核衣壳,它是20面体,有160个壳微粒,最内层为大分子的双链DNA。•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分别为:①衣壳抗原(VCA);②早期抗原(EA);③核心抗原(EBNA);④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⑤膜抗原(MA)。EBV有5种抗原第四页,共二十七页。第五页,共二十七页。EB病毒感染所致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青春期初次感染(suǒzhì)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瘤)•发病前重度EBV感染血清学证据:患儿体内EBV-Ab水平高瘤组织中EBVDNA和核心抗原(EBNA)见于我国广东,广西,湖南•鼻咽癌:瘤组织中EBV-DNA,EBNA血清中EBV抗体增高(kàngtǐ)鼻咽癌治疗好转后,EBV抗体水平↓第六页,共二十七页。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携带者(liúxínɡbìnɡxué)•(tuòyè)•传播途径:唾液传播,偶尔输血感染易感人群:年长儿及青少年;6岁以下儿童多呈轻型或隐形感染,15岁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及初春为多•第七页,共二十七页。(fābìng)EB咽喉部唾液血液全身(tuòyè)累及病毒淋巴结病毒血症淋巴系统侵犯B细胞T细胞形成破坏细胞毒性B细胞防御反应效应细胞EBV受体(EBV感染(gǎnrǎn))(表面抗原改变)(CTL)(异常淋巴细胞)第八页,共二十七页。表现为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bìnglǐ)1.肝脏:间质性改变(chōngmǎn)2.脾脏:脾窦及脾髓内充满变异淋巴细胞3.淋巴结: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高度增生4.其他:神经系统、心、肾、肺、皮肤(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第九页,共二十七页。潜伏期30~50天,儿童5~15天(értóng)发热:无固定热型、热度,热程持续数日或数周,中毒症状多不严重•咽峡炎:扁桃体肿大,伪膜、溃疡等表现•淋巴结肿大:颈部最多见(70%)•肝脾肿大:多为轻度,肝功能异常(60%)•皮疹:10%;多型性,部分患儿上眼睑浮肿•(xiāohuà)•其他:不同脏器受累(呼吸、心血管、泌尿、消化、神经等)第十页,共二十七页。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1.外周血象(jiǎnchá)异常淋巴细胞大于10%或绝对值大于1.0×10/L(zēnɡduō)WBC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60%,血小板计数常见减少。9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EB病毒标志物检测•1.嗜异性凝集试验:IgM型嗜异性抗体,可凝集绵羊或马红细胞,效价高于1:64,经豚鼠肾吸收后仍阳性可诊断。一般<5岁多为阴性。(níngjí)(níngjí)2.EB病毒抗体测定:特异性VCAIgM和EAIgG检测EB病毒分离与检测•Southern印迹法;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EBV-DNA)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嗜异性凝集试验(Pall-Bunelltest,P-B试验)属非特异性血清学试验。主要用于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发病早期,血清中出现一种能非特异地与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异嗜性抗体。此抗体滴度在发病3~4周内达高峰,于恢复期迅速下降,不久消失。传单患者试验的阳性率达80~95%.•若效价在1:64以上(yǐshàng)则可疑为传单,结合临床及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具有诊断价值;•效价在1:224以上则可诊断为传单。•少数病例(约10%)嗜异性抗体出现时间较晚或持续时间过短,而且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后该反应可消失,故阴性者不能排除此病。•然而,在其他某些疾病如血清病、病毒性肝炎、风疹、结核病患者,也可呈阳性反应,此时应进一步作鉴别吸收试验。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EB病毒标志物检测•(bìngdú)1.嗜异性凝集试验:IgM型嗜异性抗体局限性,<5岁多为阴性。2.EB病毒抗体测定:特异性VCAIgM和EAIgG检测EB病毒分离与检测•Southern印迹法;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EBV-DNA)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抗原antigen抗体anti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