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胃肠炎TGEV第一页,共十九页。猪传染性胃肠炎研究(yánjiū)概况•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在1933年,美国依利诺斯州记载了TGE。1945年,Doyle和Hutchings在美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直到1946年才确定该病的病原为冠状病毒。随后欧州国家、中南美洲、加拿大、韩国、朝鲜、菲律宾和中国(zhōnɡɡuó)大陆都报道了本病。•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是一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致病性突变体。随着PRCV的出现,由PRCV诱导交叉保护性免疫,使TGE在欧洲变得不那么普遍。1956年,我国广东省有关于本病的报道,近年来,TGEV在国内的流行形势严峻,并且经常伴随着与猪轮状病毒病和猪流行性腹泻病的混合感染,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给我国猪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二页,共十九页。一、病原学TGEV模型(móxíng)图•1、形态学特征•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电镜负染观察,TGE病毒粒子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病毒直径为90-200nm,有双层膜,病毒表面有囊膜和明显的花瓣状纤突,纤突的长度约在12~25nm之间。因TGEV是RNA病毒,所以TGEV的纤突容易脱落,导致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的结构时不易看到纤突。3种膜相关蛋白(S、M、sM)镶嵌在囊膜脂质双层中,其中,M为膜糖蛋白且多次横穿(hénɡchuān)脂质双层;S为重要的纤突糖蛋白。sM为镶嵌于囊膜中的小包膜蛋白。第三页,共十九页。一、病原学•2、培养特性•TGEV可在本属动物或其细胞(xìbāo)系上繁殖,在不同细胞(xìbāo)系上的生物学特性表现的也不一致,比较敏感的细胞(xìbāo)系有猪唾液腺细胞(xìbāo)、猪甲状腺细胞(xìbāo)、猪睾丸(SwinTesticle,ST)细胞(xìbāo)、仔猪的肾细胞(xìbāo)(pk-15)。•经研究表明最为敏感的传代细胞系为猪睾丸细胞(Swinetesticle,ST),适应ST细胞后的病毒效价提高的较快,其次是PK15细胞系,两者是实验室常用的繁殖TGEV的细胞系。第四页,共十九页。一、病原学•3、理化特性•TGEV并不耐热,加热56℃45min或65℃10min可被完全灭活,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滴度也会随着下降(xiàjiàng)。•TGEV在冷冻环境下贮存非常稳定,在室温下或更高的温度下相对不稳定。用甲醛溶液处理病毒,37℃20min亦能使病发生灭活。•TGEV对光和紫外线敏感,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很容易的将TGEV灭活。•TGEV在胆汁中存在相当稳定而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钠这三种试剂敏感。•此毒对胰酶有抵抗力,能耐受0.5%胰蛋白酶时间长达1h。TGEV在pH为4-8的区间时表现稳定。第五页,共十九页。一、病原学•4、抗原性•病毒存在于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但病猪的空肠、十二指肠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含毒量最高。•在病的早期,呼吸道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当高。对来自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用猪传代及用细胞培养传代的10个毒株进行交叉中和实验和蚀斑减数实验,证明TGEV只有一个血清型,各毒株之间抗原性密切相关。•近年来,在欧洲及北美发现一种被认为是TGEV基因缺失变异株的冠状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TGEV和PRCV能诱导机体产生交叉反应的中和抗体,但PRCV只能引起(yǐnqǐ)轻微临床症状。第六页,共十九页。二、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1、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⑴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发病猪、带毒猪,其它带毒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⑵TGEV的传播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与受感染的个体或携带疾病的猪的粪便、乳汁、呕吐物、呼吸及鼻腔分泌物的直接接触而发生,病毒也可能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和饲喂(sìwèi)用具中。⑶感染动物为猪,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狗、猫、狐狸等可带毒排毒,但不发病。第七页,共十九页。二、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2、流行特点•TGE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初春和冬季,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1-2月。这种流行特点可能与病毒的理化特性有关,TGEV不耐热,但在冰冻的条件下比较稳定。•猪场一旦感染(gǎnrǎn)TGEV,便大量暴发感染(gǎnrǎn)。哺乳母猪常发病,表现为厌食和无乳,从而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