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chánɡjiàn)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复旦大学(fùdàndàxué)校医院胡贯中1第一页,共六十页。传染病定义(dìngyì)病原体通过某种传播(chuánbō)途径使人致病并流行的,称为传染病.2第二页,共六十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jīběn)环节1.传染源2.传播(chuánbō)途径3.易感者3第三页,共六十页。传染源定义(dìngyì)体内(tǐnèi)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4第四页,共六十页。传染源分类(fēnlèi)(1)病人(2)病原(bìngyuán)携带者(3)受染动物5第五页,共六十页。传播(chuánbō)途径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式到达易染者的所经道路称为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肺结核、SARS、流感、麻疹、白喉、猩红热等(2)经血传播: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3)经水传播:血吸虫病、伤寒、霍乱、甲肝(4)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菌痢(5)虫媒传播:蚊、蝇、蚤、螨、白蛉(báilíng)等。疟疾、丝虫病、乙脑(6)土壤传播:芽孢---破伤风、炭疽杆菌6第六页,共六十页。易感者者”。易感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miǎnyì),作为个体,称之为该病的“易感人群易感性是指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老人、或某一地区的人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口中免疫者占的比例高,人群易感低,反之则高。与年龄、职业、免疫水平、性别有相当的关系。7第七页,共六十页。特异性免疫(miǎnyì)人体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具有(jùyǒu)相应的有效抗体。8第八页,共六十页。非特异性免疫(miǎnyì)人体(réntǐ)普遍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的抵抗力。9第九页,共六十页。人群(rénqún)免疫水平人群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取决于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水平(shuǐpíng),免疫水平(shuǐpíng)的高低,决定了该病的流行程度,主动免疫即预防接种,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积极措施。10第十页,共六十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shīxíng)法定传染病分为(fēn3wéi)类甲类(2种)、乙类(25种)和丙类(10种)合计37种法定传染病11第十一页,共六十页。法定(fǎdìng)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shǔyì)、霍乱。(2种)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5种)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0种)12第十二页,共六十页。2009年全国(quánɡuó)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63.52/10万,死亡率为1.12/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yīcì)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55%,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0%。丙类传染病中,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它共报告发病2398833例,死亡416人,报告发病率为180.63/10万,死亡率为0.03/10万。13第十三页,共六十页。病毒性肝炎(ɡānyán)VIRALHEPATITIS14第十四页,共六十页。•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zhǔyào)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病毒性肝炎可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等。15第十五页,共六十页。病毒性肝炎(ɡānyán)分型分型病毒传播甲型HAVRNA肠道乙型HBVDNA血行丙型HCVRNA血行丁型HDV-RNAHBV+HDV戊型HEVRNA肠道庚型HGVRNA血行TTV型TTVDNA输血16第十六页,共六十页。乙型肝炎HEPATITISB17第十七页,共六十页。传染源(一)病人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