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chuán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页,共五十六页。1•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fāzhǎn)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意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中国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页,共五十六页。2第一节关于中国文化基本(jīběn)精神的观点第三页,共五十六页。3•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1919)认为中国人民族气质具有某种共同点:•“自尊自大,自满(zìmǎn)自足;•畏苦难,希逸乐;•创作力模仿力俱优;•尚寻常而不尚奇特,尚庸碌而不尚超迈;•事主实行,弃绝虚论,唯乏持恒之毅力;•崇古薄今,力循古式;第四页,共五十六页。4•富“个次”之独立性,自治力,而乏“群次”之独立性,自治力;•强于消极之抵抗力,而绌于积极之抵抗力;•严守一己之秘密,而好探他人之秘密;•恩怨分明(ēnyuànfēnmíng),然气度宽大,恩不易忘,而怨则可以一语释之,翻为至好;•体质坚韧,潜力甚大。”第五页,共五十六页。5•项退结《中国民族性研究》(1986),中国人的国民性可以概括为八点:•“数千年的传统使中国人把家视为最高价值;•中国人比较倾向全面性直观性的思考方法,它有些接近审美,而不接近逻辑;•中国人有持久和充沛的活力,勤谨(qínjin)而有耐心;第六页,共五十六页。6•中国人对周围的人认可与否极其敏感,极怕失面子,极爱荣誉;•中国人习于控制自发的冲动而与他人保持距离;•中国人倾向于间接的情感表示方式(fāngshì);•中国人比较爱好静的生活情调,表现于……•中国人有明显的‘权威态度’,它导致保守、退缩、疑忌、彼此不信任;•中国人有大国与悠久历史的深厚意识,有时不免傲慢而轻视外人。”第七页,共五十六页。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1987),中国民族特点有十端:•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mǎ(hu)模糊);坚韧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第八页,共五十六页。8•李亦圆等《中国人的性格》(1988),中国人有三组主要的价值取向:•对传统与权威取向,重农与重功名的趋向和仁义等道德趋向。•它导致了几种主要性格,即权威、保守(bǎoshǒu)、谦让、谨慎、依赖、顺从、忍耐、勤劳、节俭、安分等性格第九页,共五十六页。9•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1990)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lìshǐ)个性,可以用12个字加以概括:•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第十页,共五十六页。10•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990)认为中华农业文明的特征表现为:•①务实精神,善于处理实际事物。•②循环论、恒久意识、变异观。•③中庸之道与自然节奏。•④尚农重农。•⑤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生。•⑥安土(āntǔ)乐天的生活情趣。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11•张力文《中国传统(chuántǒng)文化的精神》(1993)一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可包括:•①人本精神。•②生生精神。•③内圣外王精神。•④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⑤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第十二页,共五十六页。12•张岱年《中国文化(wénhuà)概论》(1994)指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①天人合一。•②以人为本。•③刚健有为。•④贵和尚中。第十三页,共五十六页。13•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七点:•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tànsuǒ)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现代的丰富与发展。第十四页,共五十六页。14第二节中国(zhōnɡɡuó)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核心内容第十五页,共五十六页。15•一、基本表述•张岱年先生多次谈到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我认为,《易传》所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自强不息’即是勇敢(yǒnggǎn)前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