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创伤现场急救(xiànchǎng)第一页,共一百零七页。第二页,共一百零七页。现状创伤是当今一大公害据统计,创伤是美国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是6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第4位原因。近年来,我国交通和建筑业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伤的发生率惊人增长,其中交通事故伤占全部创伤的50%以上(yǐshàng)。约占全球死亡率的7%。第三页,共一百零七页。现状创伤所造成的死亡大多发生在现场,部分发生于运送途中,仅不到1/5发生在医院。90%幸免遇难者都是在发生意外伤害的最初24(zuìchū)小时内获救的,尤其是心跳呼吸骤停者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在4min内,即“黄金4min”。第四页,共一百零七页。现状现场抢救至关重要上海统计结果表明:81%的人知道现场急救对病人有用;94.5%的人能认识到简单急救很有必要;84%的人表示会参加社区举办的急救培训(péixùn),但88.4%的人不知道什么“黄金4min”。第五页,共一百零七页。现状另外,在路上或家中遇到有人心脏停跳,74%的人会打120,18.4%的人会呼喊(hūhǎn)救命,只有7.6%的人会进行心肺复苏。此外,还有96.3%的人把危重、急诊病人抢救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而不是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急救者。第六页,共一百零七页。在美国大约70%的人都有自救互救技能证书;在欧洲大约80%的人有自救互救技能证书。而在上海,大约只有6%的市民知道现场急救。因此,加强(jiāqiáng)乃至强化全民急救知识的培训,是提高现场急救能力的关键所在。第七页,共一百零七页。一、创伤常见原因及其特点交通伤占创伤的首位。现代交通伤以高能创伤(高速行驶时所发生的交通伤)为特点(tèdiǎn),常造成严重的多发性损伤。坠落伤以直接摔伤和传导伤为损伤(sǔnshāng)特点,容易导致脊髓损伤和脊柱、骨盆的骨折。机械(jīxiè)伤以绞伤、挤压伤为主,常造成断肢(指)、骨折和神经、血管、肌腱的损伤。第八页,共一百零七页。创伤常见原因及其特点锐器伤伤口深、易出现深部组织损伤,胸腹部锐器伤可导致内脏或大血管出血,直接(zhíjiē)危及伤员的生命。跌伤常见于老年人,最易造成(zàochénɡ)的前臂、骨盆、股骨颈和脊柱骨折。火器伤一股表现(biǎoxiàn)为伤口小、深,常损伤深部组织、器官,也可为穿透伤,表现(biǎoxiàn)为入口伤轻,出口伤重。第九页,共一百零七页。二、创伤(chuāngshāng)的主要类型闭合性损伤见于(jiànyú)钝器伤、跌伤和撞伤.体表无伤口。受伤处肿胀、青紫,可伴有骨折及内脏损伤。开放性损伤见于(jiànyú)锐器伤和其他严重损伤,体表有伤口,感染机会增加,失血较多。复合伤和多发伤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严重损伤。该类损伤多较严重,死率高。第十页,共一百零七页。三、现场救护的原则1、树立整体意识,全面(quánmiàn)了解病情,避免遗漏,注意保护伤员的安全。2、先抢救生命,重点判断有否意识(yìshí)、呼吸、心跳。如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行心肺脑复苏术。3、快速(kuàisù)、有效的止血。4、优先包扎头部、胸部、腹部伤口以保护内脏,然后包扎四肢伤口。第十一页,共一百零七页。现场救护(jiùhù)的原则5、先固定颈部及脊柱(jǐzhù)骨折,然后固定四肢骨折。6、操作力求迅速、平稳,防止(fángzhǐ)并发症发生。7、尽可能无菌或相对无菌操作。8、作好自我防护。9、处理完伤口后抢救者用肥皂洗手。第十二页,共一百零七页。四、现场救护的程序1、了解伤因,判断危险(wēixiǎn)是否已经解除。2、选择就近、安全的救护(jiùhù)场所。3、采用正确(zhèngquè)的搬运方法使伤员脱离危险环境。4、及时呼救及拨打急救电话。5、置伤员于合适体位。6、迅速判断伤情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方法。7、安全、迅速的转运伤员。第十三页,共一百零七页。五、现场检查1、体位:伤员(shāngyuán)平卧位,救护人双腿跪于其右侧。2、检查生命体征:意识(yìshí)、呼吸和循环情况。3、检查伤口:部位、大小(dàxiǎo)、出血多少。第十四页,共一百零七页。看有否出血、骨折(gǔzhé)、注意耳道、鼻孔有无液体流出,有液体流出—颅骨骨折。检查(jiǎnchá)头部第十五页,共一百零七页。询问(xúnwèn)疼病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