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体系(tǐxì)的建立与实施广州医学院第二(dìèr)附属医院谢佩玲第一页,共六十七页。交流(jiāoliú)内容•完善(wánshàn)创伤急救医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创伤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他山之石——介绍香港创伤急救体系•急诊护士在目前的创伤急救体系中的作用第二页,共六十七页。(yīxu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约500万,占全球死亡总数的9%。••我国每年创伤死亡人数约70万左右,是第5位死亡原因(yuányīn)。•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第三页,共六十七页。我国创伤急救医疗体系(tǐx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观念陈旧,救治队伍不稳定,水平不高•指挥协调能力较差•2、急救网络不健全(jiànquán)••救治半径多数>5公里,救治时间多数>15分钟•国外:救治半径≤5公里,救治时间5~8分钟•国内:救治半径<7公里,救治时间15~16分钟第四页,共六十七页。我国创伤(chuāngshāng)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第一目击者多无救治能力有些医务人员急救水平不高•创伤评估标准不统一或不熟悉•轻、重、缓、急难区分,抢救程序不规范•4、以“疾病(jíbìng)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不符合现代创伤••①“首诊负责制”、“多科会诊”的方式不适应创伤急救(多发伤)•②急诊科全面开展创伤救治模式只在少数医院执•行,未普及。•③各专科只注重本专科疾病,整体观念不强,造••成以“疾病为中心”的弊端。第五页,共六十七页。(cúnzài)•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创伤急救转运网络:•院前由单纯的平面急救模式逐渐向立体交叉型急救模式发展;•途中由单纯运输型转为医疗急救与快速转运为一体的监护型转运;院内创伤救治模式由依赖型向独立型转变;•人员由流动型向固定型转变,明显提高了救治效果(xiàoguǒ)•但是,我国至今尚无创伤急救外科专业存在。第六页,共六十七页。(tǐxì)•通常意义上的“急诊外科”在我国大部分医院仅仅以处理轻度创伤的,简单的清创缝合为主业,对于ISS评分超过15分的多发伤仅能起到约请会诊的病源“分拣处”的作用。在多数医院,创伤急诊患者特别是严重创伤患者仍难以得到满意(mǎnyì)的救治第七页,共六十七页。(cúnzài)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缺乏(quēfá)统一的救治规范和救治流程,•院前急救人员也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专业培训•在救治过程中缺乏院前与院内统一的创伤伤情评估方法,缺乏有效的预警分级系统。••院前与院内缺乏有效的衔接第八页,共六十七页。(cúnzài)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缺乏高质量的创伤中心••创伤的救治基本上是依靠医院的各个(gègè)外科。第九页,共六十七页。生命(shēngmìng)之吻—1968年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1967年7月17日,美国佛罗里达洲线路抢修时,一电工•被电击伤后,不省人事地头(dìtóu)朝•下栽了下去,另一电工爬•上后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抢救。随后,又有•一名电工爬上,他们一起•把伤者背下,背到电杆一半•高的地方,伤者苏醒了,被••救护车运走第十页,共六十七页。(shēngmìng)2004年10月17“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2人猝死(cùsǐ),图为北京交大学生刘红斌。警察面对大学生猝死时的无奈与无助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所以(suǒyǐ)我们不能单纯等待医护人员到现场抢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创伤救护技术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必须完善创伤(chuāngshāng)急救体系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创伤(chuāngshāng)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941年,William在英国伯明翰意外事故医院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创伤中心。1966年,美国库克郡医院、芝加哥医院和旧金山陆军总医院也相应成立了创伤中心•近20年创伤体系发展迅速,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各州和主要城市均建立了较完善的创伤体系,并逐步发展为全国性网络体系。包括建立各级(ɡèjí)创伤中心(traumacenters),形成预防机制。••使创伤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创伤急救(jíjiù)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的创伤体系应包括(bāokuò)从院前救治至康复各••个环节,主要包括现场急救、转运、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