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复苏及监测指标河北省遵化市人民医院(yīyuàn)骨三科岳晓东第一页,共三十一页。(fùsū)(fùsū)(fùsū)•我国每年死于创伤的总人数70余万人,伤者达数百万人,其中约有20%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失血性休克占首位。选择正确、及时、有效复苏以及尽早实施手术是减少创伤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本次就创伤患者早期复苏策略、临床如何选择复苏液体、输血及临床观察终点指标进行学习。第二页,共三十一页。(sǐyīn)•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针对病因止血、有效的液体复苏、快速转运。•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快速评估--紧急处理--液体复苏--快速转运至条件较好的EICU或上级医疗结构--高级脏器功能支持--病情再评估。第三页,共三十一页。液体(yètǐ)复苏到底该怎么实施•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液体复苏是院前和院内未手术前治疗的首要措施。•充分(即刻)复苏or限制(延迟)复苏(jīngtǐ)•液or胶体液晶体•等渗液or高渗液•采用何种监测指标?第四页,共三十一页。(jǐnkuài)•地充分进行液体复苏,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以保证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恢复正常的血容量,需要输注4-5倍于失血量的晶体液。充分液体复苏或积极液体复苏:努力尽早、尽快第五页,共三十一页。(kòngzhì)•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允许性低血压)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第六页,共三十一页。•(rǎoluàn)限制性液体复苏强调在失血性休克期应尽快查明是否仍有活动性出血,并尽快处理,而在可能会严重扰乱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机体内环境的恶化、止血前仅输注少量液体以维持生命。•在彻底止血前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可造成失血加速、不易形成凝血块或使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血液过度稀释和加重酸中毒等不良后果。第七页,共三十一页。(zhǐxuè)•,随后充分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容量,改善低灌注状态。“尽快处理”是限制性液体复苏所强调的,要严格掌握时间窗,不宜超过1h。其抢救最有效的手段是尽早手术止血•在失血性休克期间,机体虽能通过骨骼肌、胃肠道等血管收缩和体液转移等方式进行代偿,但代偿是有限的,有效的代偿仅1小时,称为“金小时”。第八页,共三十一页。•允许性低血压低到什么程度?与延迟时间如何有机结合?目前(mùqián)尚无一致意见。•建议:如果未合并颅脑损伤,在创伤早期将目标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直至严重出血得到控制。对于合并出血性休克和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B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的患者,建议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0mmHg,结合血管活性药物、激素等,可以明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第九页,共三十一页。限制性液体复苏(fùsū)的液体种类•目前,临床上常用于复苏的液体主要有晶体液和胶体液两大类,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乳酸林格液及高渗盐液等;胶体液主要有右旋糖酐、明胶、羟乙基淀粉、白蛋白和血液制品等。(méiyǒu)•足够数据支持哪一种液体复苏效果更好。但推荐小容量复苏(250ml)7.5%高渗盐水--美国创伤患者院前液体复苏指南(2009)没有第十页,共三十一页。(jīngtǐ)等渗晶体溶液•目前等渗溶液主要为平衡盐溶液和生理盐水(shēnglǐyánshuǐ)溶液--最常用的液体、持久性不佳、增加组织水肿和肺水肿、不具有普适性。•常用晶体液有生理盐水、林格氏液、高渗盐水。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属于等张液,理化性质与细胞外液接近,可以迅速有效增加血容量。但维持时间短(90分钟左右),用量大,需失血量的4-5倍,仅20%液体能存留在血管内,80%转移至组织间隙和细胞内,增加组织水肿、肺水肿和脑水肿的机会。此外,输入大量的晶体液,可稀释血中血小板、凝血因子浓度,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诱发出血部位的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