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都继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样具有“风骨”之力,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左思风力对建安风骨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左思风力有着不同的形成背景与原因。左思早期秉承儒家的济世思想,因家世、外貌等个人原因与西晋社会的门阀政治制度有很大的矛盾,加上社会动乱与玄学思潮的双重影响,最后走上归隐之路,这使左思内心郁积很多怨愤与无奈,这些因素综合便形成了独有的左思风力。左思风力在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链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它上承建安风骨,下启陶渊明、唐宋诗歌,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左思风力;建安风骨;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126-04左思,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寒门,却志高才雄。他的诗继承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借咏史以咏怀,感情高昂,慷慨遒劲,形成独有的诗歌风格,钟嵘评之为“左思风力”,“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谢康言常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①这里指出左思的诗主要承袭刘桢的诗歌风格,其诗歌多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钟嵘又评刘桢之诗:“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很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②刘桢的诗歌继承乐府古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笔力遒劲的“风力”特点。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是建安风骨诗歌精神的典型代表。因之,左思风力实际上也是对建安时期建安风骨的继承。但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许多文人普遍的诗歌特点,而左思风力则是左思个人所独有的风格特征。关于左思风力的成因,历来专家学者对其研究颇多,成就也很大。他们或从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或从社会时代背景、家庭因素、个人性格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拟从左思风力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创新这个角度,以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产生于不同的政治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作对比,来进一步探析左思风力的独特成因。一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虽有着承继关系,但是两者却有着不同的政治背景。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③概括了建安文学形成的时代原因与建安文学“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文学风格特点。东汉末年,社会政治黑暗,宦官外戚干政乱权,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刘家政权四分五裂,渐渐名存实亡。许多豪强军阀镇压了起义军后却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争权夺利,相互之间发生大大小小不间断的战争,使广大人民艰难地挣扎在死亡边缘。面对着烽火连天的乱世,文人虽颠沛流离却忧国忧民,在乱世中苦苦寻求伯乐,以期实现政治抱负,结束动乱纷争,完成国家统一。曹操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乱世中建立盖世奇功,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欲统一天下,成就霸业。流离失所的文人跟随着曹操,为实现统一大业的政治理想而共同努力,并以曹操为核心,共同进行文学创作,形成了建安诗人共同的创作倾向与风格特征。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水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④此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回朝的途中,遇碣石山即兴而作。在登山观望大海时触景生情,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浑气势融为一体,抒发了对建功立业的热烈追求以及统一四海的气魄。又如曹植的《白马篇》更是传承了曹操诗歌中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作者以“游侠儿”自况,赞扬游侠儿武艺超群充满豪情,借以表达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定与统一而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即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曹操与曹植诗歌中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国家统一的愿望,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内容与主题,并深深影响了后世文学,左思便继承了这一优秀诗歌传统。如左思《咏史》诗其一中:“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⑤与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