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rǎn)消化道感染病毒(chuánbō)粪-口途径传播,致消化道和消化道外疾病第一页,共二十九页。(bìngdú)消化道病毒的种类繁多,主要有:肠病毒属—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xīnxíng)肠道病毒轮状病毒属—轮状病毒其它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口疮病毒(牛口蹄疫)第二页,共二十九页。第一节肠道病毒共性①球形,直径20~30(nEmntero,virus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②核酸为+ssRNA,起mRNA作用;③耐乙醚、耐酸(pH3稳定)、耐胆汁;④在肠道细胞浆内复制,以破膜形式释放,可入血产生病毒血症;⑤引起人类(rénlèi)多种疾病—(见P162表22-1)第三页,共二十九页。引起polio(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bìngdú)1954年-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一、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年第四页,共二十九页。1956-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1988-年WHO目标-2000年全球消灭2001(zhōnɡɡuó)年-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太地区消灭年-接种日2005卫生部规定12月5日-(xìngzhuàng)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具有肠道病毒典型特征2.培养特性:在猴肾等细胞中增殖,形成典C型PE,(tèxìng)敏感动物为灵长类动物,目前仅用于检验活疫苗的安全性。3.抗原性:病毒分为Ⅰ型、Ⅱ型、Ⅲ型3个型别间有交叉反应。4.抵抗力: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耐胃酸、蛋白酶、胆汁0湿热56C可灭活。第五页,共二十九页。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粪一口途径。感染形式:95%以上为隐性或顿挫感染,1%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0.1%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前角运动神经元内增殖,损害神经细胞引起驰缓性麻痹,。免疫性:体液免疫为主。(miǎnyì)(miǎnyì)局部产生sIgA能清除肠道内病毒。因有部分共同抗原,对异型有低度免疫力。第六页,共二十九页。(wēishēnɡwùxué)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病毒分离与鉴定粪便分离阳性率较高接种猴肾细胞,出现后作血清学鉴定(jiēzhòng)CPE2.血清学诊断3.核酸检测第七页,共二十九页。(yùfáng)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是预防最佳措四施、预防原则优点①病毒在肠道细胞内增殖,可以产生血清中和抗体,还可在肠道产生sIgA,在局部发挥抗病毒作用—此点比IPV优越;②病毒在肠道排出—使疫苗病毒传播—扩大接种范围。(kuòdà)缺点有极少数人用后产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第八页,共二十九页。(bìngdú)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经粪-口途径传播,与脊髓灰质炎的区别:对乳鼠有致病性致病特点侵犯多种组织器官引起类脊髓灰质炎麻痹、无菌性脑膜炎、(mábì)急性心肌炎、流行性肌痛、手、足、口病等。免疫性感染(gǎnrǎn)后对同型有持久免疫力第九页,共二十九页。1.对人的致病性类似于柯萨奇病毒:ECHOV(lèisì)第十页,共二十九页。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类脊髓灰质炎等,婴儿常导致神经后遗症和智力障碍。2.对猴、乳鼠无致病性—区别于柯萨奇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3.感染后对同型有持久免疫力。肠道病毒70型(xīnxíng)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1.病毒最适温度33℃,对眼结膜有亲嗜性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yǐnqǐ)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2.嗜神经性,可引起脊神经根炎和下肢麻痹。肠道病毒71型1.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无菌性脑炎、类脊髓灰质炎样麻痹。2.引起手足口()病—口咽部出现溃疡,手掌和足底出现水疱肠道病毒所致(suǒzhì)人类疾病所致疾病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柯萨奇病毒神经、呼吸、消化道及心脏感染埃可病毒手足口病神经、呼吸、消化道感染肠道病毒70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肠道病毒71型神经系统感染,手足口病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1.核心由11个不连续节段的双链RNA组成,衣壳双层,壳粒排列成车轮状-故名2.致病性: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带毒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所致疾病:1)婴幼儿腹泻(2岁以下)常发生在秋冬季,造成数十万儿童死亡/每年(měinián)2)成人腹泻3.防治:无特异防治法,第十三疫页,共二苗十九页。尚在研制中。(xuéxí)第22章学习重点肠道病毒的共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培养特性、分型、(tèxìng)致病特点、特异性防治。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0、71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