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病原生物(shēngwù)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第一页,共四十七页。致病性:病原生物引起机体感染的能力致病性:病原生物引起机体感染的能力病原生物致病的机制:病原生物致病的机制:一.夺取营养:养料、血液、引起腹泻一.夺取营养:养料、血液、引起腹泻(duóqǔ)(duóqǔ)二.物理损伤:梗阻、损伤、压迫二.物理损伤:梗阻、损伤、压迫三.毒性物质的作用:分泌物、排泄物三.毒性物质的作用:分泌物、排泄物四.免疫病理损伤: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超敏反应四.免疫病理损伤:第二页,共四十七页。概念: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宿主组织损伤。(zǔzhī)常见: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第三页,共四十七页。包括:一.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皮肤、粘膜、吞噬细胞、体液因素(yīnsù)二.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四页,共四十七页。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皮肤与粘膜(固有免疫)免疫细胞血脑屏障免疫分子胎盘屏障特异性免疫补体(适应性免疫)体液免疫溶菌酶干扰素细胞免疫第五页,共四十七页。概念: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chángqī)是动物机体与生俱有的抵御微生物或者外来异物侵袭的能力。第六页,共四十七页。(1)先天遗传,可遗传给子代。(xiāntiān)(2)作用无特异性。(3)作用稳定,迅速而广泛。(4)有种的差异。第七页,共四十七页。(píngzhàng)1、屏障结构2、固有免疫细胞3、体液因素第八页,共四十七页。(pífū)1.皮肤粘膜屏障2.血—脑脊液屏障3.胎盘屏障第九页,共四十七页。由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是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fángyù)功能体现在物理屏障化学屏障体表微生物屏障第十页,共四十七页。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能有效阻挡微生物入侵。(rùqīn)皮肤:表面覆盖多层鳞状上皮细胞,是阻挡微生物的坚实屏障。表面仅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覆盖,机械阻挡作用较弱,但粘膜分泌液的冲洗、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及肠蠕动、上皮细胞的脱落更新等,均能加强粘膜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排除。粘膜:第十一页,共四十七页。皮肤和粘膜的,构成抗微生物的体表化学屏障。附属腺体能分泌多种杀菌或抑菌物质(shājūn)胃液中的胃酸能杀死大多数病菌,是抗肠道感染的重要天然屏障。第十二页,共四十七页。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对病原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及免疫作用。(zuòyòng)(zuòyòng)第十三页,共四十七页。由致密的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和围绕在血管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所构成。结构:(zhìmì)作用: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微弱的吞饮作用,阻挡病原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从血液进入脑脊液或脑组织,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意义: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第十四页,共四十七页。结构: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从而保护胎儿免受感染。作用:意义:妊娠早期,血胎屏障发育不完善,若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胎儿发育畸形,甚至造成流产或死胎。妊娠月份小者更易发生畸形。(píngzhàng)第十五页,共四十七页。主要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xìbāo)某些T细胞B-1细胞第十六页,共四十七页。包括中性粒细胞(zhōngxìng)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第十七页,共四十七页。概念:是血循环中的小吞噬细胞,其数量大,寿命短暂,更新快。特征:1.对病原体入侵的反应敏捷,是病原体突破体表防御屏障后,最早被招募到感染部位的吞噬细胞。(tūpò)2.吞噬、杀菌能力强,在机体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十八页,共四十七页。中性粒细胞——野战(yězhàn)细胞第十九页,共四十七页。Figure2Bloodfilmshowingamonocyte(left)andtwoneutrophils第二十页,共四十七页。巨噬细胞——常住边防(biānfáng)细胞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七页。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Mф)。血液单核细胞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