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bùlǔshìjūn)病(Brucellosis)第一页,共五十一页。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各种动物临床表现不完全一致,常见于牛、羊、猪等家畜(马例外,一般均为隐性感染,为血检阳性),并由它们传给人和其它家畜。主要侵害生殖系统,致怀孕母畜流产(liúchǎn),公畜发生睾丸炎,附睾炎。第二页,共五十一页。病原主要三种:羊布鲁氏菌:1887年,英军医生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当时称为“地中海热”的病人的脾脏中分离(fēnlí)出此菌,故这种菌又称马尔他布鲁氏菌(Br.melitensis)。牛布鲁氏菌:1897年,丹麦医生Bang发现了致牛流产布鲁氏菌,又称班活氏菌,又称流产布鲁氏菌(Brucellaabortus)。猪布鲁氏菌:1914年,美国的Traum发现了致猪流产布鲁氏菌。第三页,共五十一页。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胞,刚分离的毒力强的细菌(光滑型)有荚膜。染色时,该菌对染料吸收较慢,故使用两种染料。柯兹罗夫斯基染色:火焰固定:(1)2%沙黄,酒精灯加热,但不能煮沸,维持(wéichí)1.5~2分钟,洗去沙黄。(2)1%孔雀绿复染0.5分钟。红色菌为布鲁氏菌,而蓝色的则为杂菌。第四页,共五十一页。培养(péiyǎng)要求比一般细菌苛刻,牛肝汤琼脂,再加些血,葡萄糖及马铃薯浸出液,羊、牛布鲁氏菌初次培养,需放在5~10%CO2环境中。菌落(jūnluò)小,凸起,边缘齐,光滑型菌落(jūnluò)发蓝绿色荧光,菌落(jūnluò)透明,时间长变不透明,变灰绿色,抵抗力较弱,60℃30分钟,65℃10~15分钟灭活。第五页,共五十一页。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4-40日,干燥的胎膜中甚至存活更长时间,咸肉中40日,羊毛(yángmáo)中1.5-4月,但对湿热和消毒剂较敏感。第六页,共五十一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易感动物:牛、羊、猪,其次马、鹿、骆驼。人亦易感,家禽较少感染。成年动物易感性比幼年动物高,易发病,母畜比公畜高,人可感染牛、猪、羊、犬四型布鲁氏菌,其中以羊型菌对人的毒力最强,有全身性病变,可发生波浪热。传染(chuánrǎn)来源:除发病动物,野生偶蹄兽、啮齿类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来源。第七页,共五十一页。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其次皮肤、粘膜伤口,生殖道。呼吸道较少感染。布鲁氏菌侵袭力很强,可从完整(wánzhěng)皮肤粘膜侵入(除此,钩端螺旋体病是另一例子)。流行规律:通常为地方流行性。在牛和羊开始时仅出现一批血清学阳性的家畜,然后有少数母牛和母羊发生流产,其后就陆续有大批母牛和母羊发生流产,在新发病的畜群流产率可达全部孕畜的50%以上。在猪,开始时仅少数公猪发生睾丸炎,接着大批母猪发生流产。多数母畜只发生一次流产,而二次流产的较少;在老疫区,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局部脓肿、胎衣不下,久配不妊者较多。第八页,共五十一页。1、布氏菌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2、局部增殖后,沿淋巴管达局部淋巴结;3、进一步则侵入血流,构成菌血症;4、病菌在全身各组织器官,尤其是网状内皮系统(肝、脾、淋、骨髓),形成多发性病灶;5、病菌到达妊娠的子宫、胎盘、导致纤维素性、化脓性、坏死性胎盘炎和子宫内膜炎、不孕症;6、病菌经胎盘侵入胎儿(tāiér)和胎衣组织,致使胎儿(tāiér)败血症和死亡、坏死组织机化、胎衣不下;7、在公畜,病菌感染睾丸,引起睾丸炎。第九页,共五十一页。症状发病动物,有些体温升高,也有些不升高(如牛)。部分眼结膜发炎,腱鞘炎,滑液囊炎。怀孕母畜流产,牛怀孕6~8月,羊怀孕后3~4月,猪怀孕后1~3月,流产前2~3天,母畜不安,阴道水肿,阴道流出分泌物,流产的胎儿有死胎,快到产期流产胎儿可能是弱胎,产后1~2天死亡,不死亡者,长期带菌,易死亡。流产后,胎盘常常滞留(zhìliú)不下,长时间流恶露,由于胎盘滞留(zhìliú)而导致子宫及其附近器官的急性和慢性炎症。第十页,共五十一页。布氏杆菌病木乃伊胎儿(tāiér)(四月龄)第十一页,共五十一页。布氏杆菌病流产胎儿(tāiér)(7月龄),皮下水肿第十二页,共五十一页。母猪子宫内死胎(mǔzhū)第十三页,共五十一页。布氏杆菌病流产胎盘,水肿及子叶出血(chūxi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