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生理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在产褥期,产妇的每一个身体系统特别是生殖系统有较大的生理变化,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同时,伴随新生儿的出生,产妇及其家庭经历着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过程。了解这些适应过程对做好产褥期的保健、保证母婴健康都非常重要。产褥期母婴的健康对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节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产妇产后机体各生理功能逐渐自然回复到非妊娠状态称生理调适。主要器官的生理变化及过程为:(一)生殖系统1子宫子宫是产褥期变化最大的器官。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子宫复旧包括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子宫内膜再生;子宫颈复原和血管的变化。(1)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胎盘及胎膜娩出后,子宫立即收缩成硬实略扁的球实体,上段厚而下段薄。子宫肌层血管受压狭窄,最后闭锁。同时,子宫峡部收缩使内腔变窄,与宫体合成一处。宫体的缩复过程不是肌细胞数目的减少,而是肌细胞体积的缩小,是肌细胞胞浆蛋白被分解排出,胞浆减少所致。随着肌纤维的不断缩复,子宫体逐渐缩小,产后1周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产后10日,在腹部们不到子宫底;产后6周恢复至非妊娠期大小。于妊娠期子宫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随之消失,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分娩后子宫重约1000g,产后1周后约500g,产后2周时约300g,产后6周时则约50g。(2)子宫内膜的修复:分娩后,遗留的蜕膜厚薄不一,特别在胎盘附着部高低不平。遗留的蜕膜分为两层,外层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坏死、脱落随恶露自阴道排出,深层遗留下的腺体和间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新的子宫内膜。这一过程约需3周。但胎盘附着处全部修复的时间约需6周。(3)子宫颈的复原:分娩后的子宫颈松软,壁薄,形成皱襞,子宫颈外口呈环状,产后1周,子宫颈外形及子宫颈内口恢复至未孕状态。产后4周,子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由于子宫颈两侧分娩时发生轻度裂伤,使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产前的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一”字形横裂(已产型)。(4)子宫血管变化:产后子宫血供减少,子宫壁间的血管与静脉窦随子宫肌肉的收缩和缩复而被压缩变窄,最终闭塞,使胎盘附着部得以有效得止血并形成血栓,最后机化。2阴道及外阴分娩后,阴道变为松弛的管道,肌张力低下,粘膜皱襞消失。以后,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粘膜皱襞约于产后3周重新出现。产后的阴道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状态,一般变为宽阔、皱襞少。分娩后的外阴轻度水肿,2-3天自行消退。会阴部如有轻度撕裂或会阴切口缝合术后均在3-5日愈合,处女膜因在分娩时撕裂形成痕迹,称处女膜痕,是经产妇的重要标志。3盆底组织盆底肌及其筋膜在分娩时过度扩张致弹性减弱,且常伴肌纤维部分断裂。如无严重损伤,产后一周内水肿和瘀血迅速消失,组织的张力逐渐恢复。如产后能坚持康复运动,盆底肌有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如盆底肌及其筋膜发生严重断裂,叉未能及时而准确地修复,或于产褥期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可导致阴道壁膨出,甚至子宫脱垂。(二)乳房产褥期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妊娠期,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发育。孕激素刺激乳腺腺泡发育。同时,垂体生乳素、胎盘生乳素、甲状腺素、皮质醇和胰岛素参与或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及乳汁的产生和泌乳。随着胎盘的剥离排出,胎盘生乳素、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体内呈低雌激素、高泌乳激素水平,乳汁开始分泌。以后的乳汁分泌则依赖于哺乳时的吸吮刺激。当婴儿吸吮乳头时。由乳头传来的感觉信号经传人神经纤维抵达下丘脑,通过抑制下丘脑多巴胺及其他催乳激素抑制因子,使垂体泌乳激素呈脉冲式释放,促进乳汁分泌。同时,吸吮动作反射性地引起脑神经垂体释放催产素。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喷出乳汁。因此,吸吮是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关键。乳汁分泌还与产妇营养、睡眠、情绪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乳房护理1)乳房的类型:确定有无乳头平坦、内陷。2)乳汁的质和量:产后7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称初乳,质稠、半透明。产后3天每次哺乳约可吸出初乳2~20ml,其中含有β-胡萝卜素等有形物质、较高的蛋白质及IgA...